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就不喜歡了,不行嗎?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伊尼舍林的女妖》,電影的主軸,圍繞在兩位男性的友情上。電影一開始柯林‧法洛飾演的男主角派瑞,去找自己的好麻吉,要照慣例在下午兩點的時候去酒吧喝一杯。結果,這好麻吉居然沒有應門,但是派瑞從窗戶都可以看到麻吉其實在家。本來派瑞還安慰自己,他的麻吉可能有什麼原因,但後來麻吉到了酒吧也對他不理不睬的,讓他很錯愕。

派瑞受不了被自己的好麻吉忽略,甚至排擠,他忍不住逼問他的麻吉,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不然你怎麼都不理我。他的麻吉說沒有,我只是不喜歡你了。I just don’t like ya no more. 派瑞滿臉問號的說,可是你昨天還是喜歡我的。麻吉回他說,是這樣的嗎?

我要先說,如果你認為這部電影會告訴你答案,那你就錯了。因為這電影只是藉著這兩個男人之間的故事,來討論更嚴肅的人生課題。在這裡沒有要跟大家聊那重大的人生課題,我比較想跟大家聊的是,喜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們有可能突然就不喜歡一個東西、一個人嗎?

喜歡是怎麼一回事

如同很多跟心智運作有關的問題,喜歡這件事情,有一些先天的元素,一些後天的元素。在《我為什麼會這樣?》這本書當中就提到不少的證據,比方說有些人之所以會討厭香菜,是因為他們有特殊的基因,因此能夠聞到香菜中的醛類化合物,而生活中我們會接觸到的醛類化合物多半是衛生沐浴用品。也就是說,這些人因為先天上的差異,而產生了對香菜的厭惡。

另一個也有點意思的例子,就是研究發現如果讓母老鼠在懷孕的時候,吃高糖、高鹽、高油的食物,那麼生出來的小老鼠會比較喜歡吃這樣的垃圾食物。會有這樣的原因,倒不是因為吃垃圾食物會導致基因突變,而是垃圾食物會影響基因的表現程度,因而影響飲食習慣。

上面的這兩個例子,都比較算是先天對偏好的影響。但實際上,我們對事物的喜好,也會受到後天的影響。就像不少市場調查研究,都會把商品去除標籤,然後問消費者喜歡什麼。而通常去除標籤的結果,和標籤還留著的結果是不大一致的,也就說明了,後天學習到的標籤,會影響我們對於事物的喜好。或像我有些朋友在海外成家立業,即便兩夫妻都是台灣人,因為在海外生活,孩子的食物偏好也比較洋派一點,這也是後天造成的影響。

雖然前面的例子,主要都是以吃為主,但我們對於人事物的喜好,多半是包含了先天跟後天的因素。不論是先天或是後天的因素,只要你喜歡一個東西,你會想要了解更多,而這個過程會提升你對這個東西的喜愛。耶魯大學的保羅‧布盧姆教授認為,這背後的原因是因為,當我們對這東西,比方說紅酒,有更多認識的時候,我們可以更好的區辨、分類,這個過程也會提升我們對東西的喜好。

從喜歡到不喜歡

那為什麼我們會改變對一個東西的喜好呢?這問題有點複雜,因為我們無時無刻都在改變,而且東西也可能會改變,更別說是一個人了。我剛好看到一個十一年前的臉書動態回顧,是我幫三個open 小將公仔拍的合照,就想起自己剛開始教書的幾年,蠻喜歡open小將的。可是,也不知道為什麼,後來就沒特別喜歡了。取而代之的,是到現在都還是很喜歡的米飛。有一些跟我一起經歷這段時間的學生,還在一邊嘲諷說,不知道哪一天米飛會被拋下。

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覺得對open小將的喜歡,是一個過渡時期,就是其實並沒有真的很喜歡,只是一種覺得很像還不錯的感覺。所以,這並不太是一個從喜歡到不喜歡的過程,就有點像有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有過交往的對象,以為自己是喜歡那個人的,但是後來遇到另一個人,才驚覺自己旁邊的那個並不是自己最喜歡的。

後來的我,越來越清楚我自己喜歡怎麼樣的東西,大概有幾個特性:

  1. 大鼻子
  2. 簡單的設計
  3. 簡單的顏色

大鼻這件事情還蠻有趣的,我也是被太太提醒才發現,自己確實有這樣的喜好。(可以提去倫敦找麋鹿的故事)。米飛因為設計簡單而且顏色也比較簡單,所以相當符合我喜歡的屬性。除了這兩個特性之外,之前跟孩子一起讀米飛的繪本,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創作米飛的迪布納,在這些輕薄短小的繪本中,其實講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人生大道理,像是怎麼面對死亡、面對霸凌等等的。我是一個比較溫暖的人,對於迪布納這種暖色調的描繪方式,也是非常傾心的。所以,短期內,我有點難以想像自己會改變對於米飛的喜好。當然還有一個很不理性的原因,就是自己已經投入那麼多了,怎麼可以始亂終棄呢?

面對不會變的物,只要我們的狀態也沒有改變,對這個東西的喜好應該是不會改變的。但是,誠如前面說的,我們的狀態很難維持固定,那到底在怎麼樣的環節下,會讓我們主觀覺得,自己對這個物的喜好變了呢?

如果我們外在的環境有所變動,就有可能驅動這件事情的發生。比方說你可能換了一個工作,搬到一個新的住處,或是你可能只是升官了,都有可能帶來一些改變。蘋果前CEO賈伯斯,說過一句話,還蠻貼近這樣的念頭。他說消費者其實不太知道他們需要什麼,直到你把東西拿到他們面前。這個把東西拿到他們面前,就是一個外在帶來的變動!

如果你是聽了一場演講、讀了一本書或是聽了一集podcast,而有了改變,這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外在環境造成的影響。不管是哪種外在的變動,若沒有對你產生任何影響,那也無法起作用。所以,很像單純用有沒有外在的變動來當作依據,真的是很不容易。

在電影《伊尼舍林的女妖》中,派瑞的麻吉雖然沒有講明為什麼突然不喜歡他,但言談之中,這似乎跟他對於人生感到絕望是有關係的。他覺得跟派瑞繼續當朋友,會讓他沒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就沒辦法改變他絕望的人生。雖然聽起來很像有點荒唐,但不少朋友、伴侶,也會因為類似的事情而決裂。

所以,我們或許也可以這樣解讀,如果對人事物的喜好,沒有辦法讓我們更滿意自己現在的狀態,我們有可能就會不喜歡這樣的人事物。

如果不喜歡了,就該放下嗎?

倘若你是有意識的發現,自己不喜歡某個人事物,那我覺得你應該要選擇放下。你真的不能因為已經習慣了,就覺得放下很可惜。若要放下的是一個東西,應該是相對簡單的,但若要放下的是一個人,那可能就不是你單方面決定,這個人就可以被放下了。即便是兩個人同意要分開,也不代表這個人就會突然對你的生命沒有任何的影響。

如果你覺得放下很可惜,那麼你可以理性檢視一下,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你對這人事物的態度改變了。有時候你可能會找到答案,那就可以嘗試做一些調整。比方說,你可能因為自己的另一半升官了,比較沒有時間陪你,所以就覺得這個人的存在很像可有可無。那麼,你可以嘗試告訴他,讓他知道這個對於你們的關係已經產生影響了,是否可以做出一些改變。

可能有更多的時候,你是找不到答案的,那又該怎麼辦呢?我會認為,你該照著你的感覺走,因為在意識下的一些運作,已經幫你找到答案了,只是你當下還無法知道。特別是當那個不喜歡的感覺很強烈的時候,你也不用刻意的去催眠自己,我怎麼可能不喜歡,一定是哪裡出錯了。因為,有可能你就是真的不喜歡了,只是你還沒找到原因罷了。

在這邊我要給大家一個提醒,就是我們對於人事物的態度真的是相當複雜的,而且我很也很容易受到各種細微的因素的影響。像在《逆思維》這本書當中,作者亞當‧格蘭特介紹了一個有趣的研究,這個研究發現,如果你讓對某個議題有極端意見的人,去閱讀一個較兼容並蓄的文章,這個文章還不用是跟那個議題有關的,都會讓你的意見不是那麼極端。作者在書中提到的是對於該不該禁止槍枝合法化以及墮胎這兩個很不搭嘎的議題,研究上就發現,若閱讀了對於墮胎議題的正反意見之後,會讓人們對於槍枝合法化的態度不那麼極端。

所以,若你要放棄的人事物,已經陪伴你很久了,那我會建議你,就更全面性的檢視一下,是否有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對你產生了影響。有經過這樣的一個過程之後,再做決定,就不會事後感到惋惜,覺得自己怎麼當時放手了! 同樣的,在你決定要喜歡某個人事物的時候,也該提醒自己,是不是被什麼奇怪的因子所迷惑了,才不會愛上不該愛的人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