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成為更好的自己

名人怎樣,干我什麼事?

在年假期間,我被一則新聞洗版,就是日本收納達人近藤麻理惠變三寶媽,有點放棄整理家裡了。朋友們轉貼還不忘眉批,感到自己被同理了之類的。因為實在太多了轉分享了,我自己有點疑心病,覺得這事情一定有問題。

後來,做了一點功課,這其實是她新書宣傳的一環,媒體多半是取材於她在華盛頓報上的一則專訪。新聞標題有點是斷章取義了,因為她的重點並是自己放棄整理家裡了,而是她認為自己在這個人生的階段,把所有時間放在收納上並不是最重要的。她鼓勵大家可以打造自己的節奏、用自己的方式來收納,只要這件事情可以讓自己開心,或是用她的說法,就是要讓自己有怦然心動的感覺,那麼就對了。

我自己是欣賞她真正想強調的論點,但我自己也會有一個反思,就是為什麼一個名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我們就要當成寶?雖然有點自打臉,那各位很像也沒必要知道我的想法…  

到底這是怎麼一回事?

我覺得追根究柢就是因為我們習慣模仿別人的行為,而且是習慣模仿成功者的行為,這極有可能是寫在基因裡的東西。那些沒有模仿成功者的人,基本上都已經不存在了,或是本身就帶有成功者的基因。

另外,因為人類的後代出生時,相對其他物種是比較不成熟的。所以,有被照顧、學習成年人的強烈動機。我之前就看過一個影片,比較孩子和黑猩猩的模仿行為。結果發現,黑猩猩並不會盲目的模仿,若他們發現做某些事情,對於要達到某種目的是沒有幫助的,他們就不會去做那些事情。相對的,孩子不是這樣的,即便某些事情看起來沒有意義,他們還是會模仿。

在消息比較不容易交流的年代,人們模仿的對象就是自己看得到的人,同住的家人朋友,就是最容易模仿的對象。此外,政治人物一直以來,也都是民眾喜歡模仿的對象。

到了現在,訊息幾乎是無時差的被傳送出去,人們可以模仿的對象就多很多了。像是之前因為電影媽的多重宇宙熱映,就興起了很多人買了很好笑的熱狗手套。或是前一陣子掀起風潮的kelly小姐,在訊息的結尾很喜歡加上a,也造成社群媒體的小編瘋狂模仿a。

把一切寄託給名人,我就會好了嗎?

一開始我提到近藤麻理惠的例子,很多人看到她也放棄整理了,覺得很舒坦。因為連收納達人,都會有放棄整理的一天,那凡人如我,沒有整理是天經地義啊!這個想法看起來合理,實際上是很荒謬的。

就像是我孩子在考試成績不佳的時候,會跟我說那個班上成績很好的人,這次分數跟他差不多。每個人本身的能力都不同,當時的狀況也都不一樣,那為什麼我們覺得可以把兩個東西放在一起比較呢?

如果你認同我這樣的比喻,那麼你應該會發現,拿自己和名人做比較其實非常不恰當。我們分成兩種情境來說明,第一個是當名人比我們優秀的時候,我們有可能因此感到挫折,覺得自己怎麼沒辦法有同樣的成就。比方說,你可能看到名人用了某種瘦身的方式,幫自己大變身。結果自己用了同樣的方式,卻還是瘦不下來。

不過,也有一些人是用另一種態度來看這樣的事情,他們可能會說服自己,因為那個人是名人啊,所以他的成就當然要比我好,不然他怎麼會有名,而自己怎麼會沒有名氣。 如果你常有這樣的心態,那你最好不要找名人當作自己模仿的對象,因為他們很容易成為你放棄努力的藉口。你總是會把一切歸因為,他們之所以可以有非常的成就,是因為他們很厲害,而不是因為他們用了甚麼特別的方法。

第二個情境就是當名人失敗或是表現不如預期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自我同理,認為既然連他們都做不到了,那自己當然辦不到。一旦有這樣心態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就會活在舒適圈裡,還會自我安慰,這事情太困難了,所以我沒辦法做到是很正常的。 

說穿了,如果過度把名人當作自己的寄託,實在不是一件太好的事情。更別說我們認識的名人,可能是包裝過的人設,而不是他們原本的樣貌。那為什麼要讓自己跟這些打造出來的樣貌做比較呢?你若沒有把這件事情想透徹,長期下來可能會缺乏自信,覺得自己就算努力也沒有用。

我們可能多花太多時間關心不重要的事情了

雖然說我們有想要模仿別人的基因,特別是成功人士的基因。但是,現代人在這方面有點過頭了,當然某部分來說,也不是我們願意的,而是我們被迫去了解名人、成功人士的作為。現在只要有人有什麼創舉,你很有可能會在短時間內重複接觸到這則訊息。而且一旦你對這件事情表達關切,你就會接觸到更多跟這件事情有關的訊息。

會有這樣的狀況,當下的媒體以及社交平台都無法卸責。因為他們有一個假設是大家對那樣的事情比較有興趣,只要能夠吸引人的興趣,對他們來說就是利多,所以他們會想辦法呈現他們以為人們會感興趣的事情。久而久之,人們的胃口被養大了,就要有更稀奇的訊息,才能夠持續讓人們感興趣。

可是,知道這些奇特的事情,對你生活的幫助其實非常非常有限。比方說,你若知道有一個人一整年都沒有洗頭,對你能有怎樣的幫助呢?難道你也會決定自己要一年不洗頭嗎?與其知道這件事情,去了解你有一個朋友,為什麼可以一整個月都不用到一次性的塑膠袋、餐具,這可能是更重要的事情。

現在的人們,很有可能知道在地球另一端,有一個神人的豐功偉業,但是卻不知道自己的朋友,可能正在和憂鬱症搏鬥。會有這樣的狀況,大環境要負擔比較重大的責任,但我們也不是完全沒有責任的。比方說,你可以多主動了解自己感興趣的人事物,而不要都等著被推播訊息。用現在的術語來說就是我們不該一天到晚按小鈴鐺訂閱,而是該主動去關心,自己喜歡的人,是不是有推出新的影片了。

善用「名人」心態,讓自己變更好

雖然前面講了很多,都是要大家不要太關注名人的一舉一動,而要把焦點放在跟自己切身比較有關係的人事物上。但是,我們也可以善用自己對「名人」的特別心理運作,來讓自己變更好。

比方說,你可以假想自己是一個時間管理大師,而且是受到別人矚目的時間廣理大師。那麼,當你覺得自己拖延症快要發作的時候,就要提醒自己,我是一個時間管理的名人,怎麼可以拖延,這樣會破壞自己的人設。又你可以把自己塑造成寵妻魔人,如果當自己想要對太太發牢騷的時候,就要想想自己如果那麼做,不就會破壞自己的形象嗎?或許你就會放下對太太的不滿,而選擇接納她的行為舉止。 

除了用名人心態來鼓勵自己,應該要有好的表現之外,你也可以善用名人心態,來做一點好事。就像一些名人會熱衷於做公益,希望有拋磚引玉的效果,你也可以催眠自己,說自己如果做什麼樣的事情,也會讓很多人想要模仿,所以就去做好事。

關於這一點,我覺得大家真的不用妄自菲薄。因為有些時候,小小的舉動,只要有了一些包裝,也很容易蔚為風潮。就像待用咖啡、待用便當的故事不都是這樣來?

如果有一天你真的變名人了

最後,我想給自己以及大家一個提醒。如果我們有一天自己變成名人,希望我們還是能用自己真實的樣貌來面對這個世界。不要因為自己有名了,就很做做,因為這樣才能幫自己打造好的形象,才會持續有名、受到歡迎。另外我也希望我們可以在成名的初期,就要讓大家知道自己並非完美,這樣不僅自己會比較沒有壓力,對其他人來說,自己也會是比較可親的。

當然我不是要說現在的名人沒有想到這些事情,而是一旦你有了名氣,很多事情可能就不是你一個人可以決定的。就像不少年輕歌手,因為簽了經紀人合約,所以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會有所限制,像是該穿怎麼樣的衣服,該維持怎麼樣的體態,甚至自己要喝什麼飲料。

所以,如果不希望自己有一天沒辦法照自己的意思來過生活,那麼你或許該重新思考一下成名這件事情。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