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穿著白袍的人跟你說:「先生,你最好多喝一點水,因為這會促進體內的排毒。」你會相信嗎?我猜你有很高的機率會相信,因為這個人穿著白袍,一般來說,穿白袍的人是醫療從業人員,而且很有可能是醫生。再者,這個建議聽起來很合理,而且沒什麼壞處。
那我們來換一個情境,假設一位街友跟你說同樣的話,你會相信嗎?你相信的機率可能就比較低了,因為我們很容易對於街友有負面的聯想,很容易就會對他們有不信任的觀感。即便那個論點很合理,我們還是會選擇不相信這樣的論點。在網路盛行之前,人們就有這樣不理性的偏見,也就是說我們會相信一個體面的人說謊,而不願意相信不體面的人說實話。
網路時代讓整件事情惡化
在網路發達的此時,我們正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首先,訊息量太大了,不論我們願不願意,我們每天都被非常多的訊息轟炸。
當訊息很大量的時候,我們真的很難逐一去驗證,這是不是真的。有個美國的調查顯示,有近七成的民眾認為假新聞很困擾,而有15%的人說,她們為了避免接觸到假的新聞,會稍作查核,會避免從某些平台上獲得資訊,有些甚至用比較極端做法,就是整體減少訊息的接收。
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於 2022 年 2 月 18 日,正式發布針對台灣社會的第一份「假訊息現象與事實查核成效」大調查。這份報告顯示民眾普遍認為假訊息存在且影響嚴重,受訪者認為過去一年中收過假訊息的比例高達 74.5%,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假訊息者達 32.6%,只有 8%民眾表示生活中從未出現假訊息。同時有高達 93%民眾認為假訊息對社會影響「嚴重」以及「非常嚴重」。
再者,因為社群平台運作的方式,我們很容易會活在同溫層內。
有個成語說三人成虎,就是這個道理。你一開始可能只覺得這件事情可能是真的,如果後來又看到好幾個不同的人都說這是真的你可能就會相信了。
像是一些減肥廣告,在廣告下方,會有很多假的留言說這真的好厲害,又強調自己用別的方法都沒有用,用這個方法就瘦了之類的。總之,話術非常多。還有一些比較肯花錢的業者,會找好幾個不同的名人來拍廣告代言同一支產品,消費者看到的時候,就會慢慢形成對於這個產品的信任,最後就選擇下單買這個產品。
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該怎麼做?
一個提醒就是,保持批判的心。我們要提醒自己,看似合理的,更是需要小心提防。看似不合理的,也有可能是真的。在選擇相信或不相信之前,最好是做一點功課,不要盲從。
就像上周在媒體上出現的鬧劇,講一位準新娘,因為嫌棄流水席,而引爆的一連串討論。雖然準新娘的說詞有點誇張,但也不至於不可能,因為我們周邊可能都有遇過這樣的公主,所以會覺得很合理。再加上又附上了通訊軟體的截圖畫面,更增添了可信度。
因為最近太多感情世界的亂象,我基本上就覺得這事情不太合理,所以從一開始就是用一種看熱鬧的心情。我相信不少人應該也是用這樣的心情,這是一個好的現象。但問題就是,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自覺。
如果你發現一件雞毛蒜皮的事情,被新聞媒體炒作,而且有各種的續集,那真的要很小心。因為關鍵已經不在於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了,而是有人希望我們都把焦點放在那件事情上,而不是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上。
具體建議大家,如果這個新聞跟你沒有關係,就不要花太多的時間在上面,盡可能不要和這個新聞互動。因為你只要閱讀、評論、轉發,你就會看到更多關於這個新聞的事情。
如果這個新聞跟你是有關係的,那麼你可以就自己能力所及去做一些查證,比方說善用事實查核中心。可以找一些有公信力的頻道,或是個人當作參考。但是,還是要保持一個批判的心態,不要全盤都接受。
像前幾天又有一款新的失智症藥物,在美國獲得批准上市了,伴隨這個新聞的,就是各種專家的言論。雖然這些專家都不是亂講,但是大家真的要提醒自己,每件事情都有不同的切入觀點,在評估的時候一定要很小心謹慎。
若是一些比較私密的事情,可能就真的要自己去驗證了。最近有一個影集《台灣犯罪事件》,當中第一個故事出軌,當中就談到一位老公搭上了出軌的火車,在傷重住院的過程中,老婆陸續發現事情怪怪的,像是老公跟她說要出差,但公司卻打電話來告知她說,雖然她老公是請假的時候發生意外,但還是可以領取公司的保證。後來又發現老公有旅館的收據等等的,都讓她懷疑老公是否出軌了。為了要查證老公是否有出軌,這個老婆用了各種的方式去查證。至於結果怎麼樣,就留給大家去看了。
為什麼我們不願意面對事實?
前面我們談了要怎麼面對假新聞的轟炸,接著想帶大家想想,為什麼我們不願意面對事實。
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可能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好的人生
所以喜歡包裹糖衣的世界,而不喜歡赤裸裸的真相。像是從小讀的故事,主角多數都是有好的結局的。當然這件事情已經有很大的進步了,像是Shrek的熱映,就宣告了王子與公主幸福的故事不是常態。只是,故事書改變了、電影改變了,我們真的有改變嗎?可能還沒有… 身為一位父親,我在跟孩子互動的時候,也是會稍作保留的,不會把真相完整如實的讓他們知道。倒不是因為要騙他們,而是有些事情真的是比較複雜,若孩子還沒有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不見得能夠理解。
因為事實可能有點難堪,有點難以面對,如果我們說服自己這不是真的,很像就可以不用去面對這樣的事實。就像面對全球暖化、新冠疫情的議題,我們都看到美國有不少人居然不願意相信事實。雖然看似很離譜,但或許大家也真的不需要那麼意外,因為我們或多或少都有自己不願意面對的事實,因為不去面對,會讓日子比較好過。
第二個原因,我們喜歡簡單的故事
這可能是因為大腦偷懶,或是大腦本來就沒有準備好要處理複雜的世界。所以,會傾向相信看起來原因結果很直接連結的事情。行為主義的研究者就發現,當做一件事情之後,有好處,就會讓人們更想做這件事情;反之,若做一件事情之後,有壞處,就會讓人不想做這件事情。
我們的世界,就是有點複雜的,很難用一個簡單的方式來解釋所有的現象。但因為人們比較喜歡簡單的故事,假設你很像要成功,有兩個人要給你成功的建議,那麼你會選擇相信誰的。
- 第一個人說,你只要做某件事情就一定會成功。
- 第二個人說,若你想要成功,你可能要考慮五個不同的內部因素,再加上三個外部因素,然後你有多少的機率會成功。
我知道當我刻意這樣問的時候,可能會有一定比例的人選擇第二個人的說法。但是,實務上,我想多數人會傾向用第一個人的方式,因為那個比較簡單啊~
就像近來chatGPT受到歡迎,絕對不只是因為這個人工智慧的聊天機器人可以幫我們做很多事情,還包含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有別於google搜尋,它會給你一個或幾個它認為最好的答案,你幾乎不需要再做判斷。這也反映了,我們其實對於簡單的故事是有偏好的!
第三個原因,有可能是我們告訴自己,事實其實不是事實。
所以,我們也不是真的不面對,只是我們不認為那是事實。聽起來有點饒口,這個想法跟我最近看的一本書有關係,這本書是陶德‧羅斯教授的書《集體錯覺》(Collective Illusions)。
在書中作者提到一個研究,他們訪問了五千兩百多個美國人,問他們成功是什麼,這些人要從兩個選項中選一個
- 根據自己的興趣跟才華,把自己在乎的事情做到最好
- 腰纏萬貫、頭銜閃亮、聞名遐邇
如果你選了第一個,但覺得多數人會選第二個,那你就中了集體錯覺。在這個研究中,有百分之九十七的人認為第一個才是成功,但有百分之九十二的人,認為多數的人會選第二個。也就是說,我們對於A是多數人定義的成功這個事實,是不願意相信、面對的,彷彿這樣會讓我們的日子比較好過。因為如果多數人認為的成功,跟我認為的成功一樣,那我沒有辦法做到自己都認定的成功,那我會無法承受。
不過事實終究是事實,並不會因為我們覺得它不是真的,它就變成假的。就如同假的,也不會因為我們相信,就突然變成真的。雖然不搓破謊言,日子也可以過得去,就像在影集《初戀》中,女主角的母親不希望女兒想起自己的過去,就讓男主角消失在女主角的生命中。或是像男主角的未婚妻,遲遲不願意面對男主角的不專情,如同很多被出軌的人,寧願相信對方還是愛著自己的。
我沒辦法幫大家決定怎麼樣比較好,但我自己知道,我不喜歡活在謊言中,我寧願在殘缺的真實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