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莫從九月中旬開始,各大百貨公司就開始舉辦周年慶,然後十一月換成電商平台接手,我想大家在各個管道,都接受到了不少折扣的消息。如果你有一個想買的東西,利用有折扣的時候購買,確實是個不錯的做法。
像是日前我幫家人買一台吸塵器,因為有生日優惠,加上周年慶的優惠,還有各種的支付折扣,最後大概等同打了七五折。因為吸塵器要價不斐,所以省下的25%其實還蠻可觀的。但是,這當中有一個陷阱,很多的折扣,其實並不是直接從售價做折抵,而是給你等額的禮券,也就是說你終究是要把那些錢花掉的。
但是,人在看待這件事情的時候,通常都不是這樣想的。我們只會看到有多少的折扣,至於折扣是怎麼發生的,很多時候我們根本沒有那麼在意。不少商人注意到這樣的事情,於是就開發了很多的花招,讓消費者覺得自己大賺特賺,但其實要獲得那些好處,都有很多的但書。比方說,限時、限額,而且這個限時通常是隔了好一段時間,就是算準了很多人都會忘記。
就像昨天長輩看了一個宣傳,以為用悠遊卡去繳地價稅,就可以獲得5%的回饋。我仔細一看,發現事情天差地遠的。首先,是要用悠遊付,並非使用悠遊卡才能享有這樣的優惠。再者,要滿足兩個條件才能獲得5%的回饋,第一個就是地價稅要超過六千元,第二個就是要另外用悠遊付之付2000元的一般消費。最後,這個5%還有個上限,最多只回饋300元。你說一般消費者,怎麼可能搞清楚這麼多複雜的規則?

該怎麼守住自己的荷包?
在廣告、折扣的轟炸之下,我們要怎麼守住自己的荷包?第一個做法,就是先把自己需要的東西列下來,並且只買上面有的東西。過去有一個研究,比較消費者在去超市買東西前是否有列清單,會怎麼影響他們的花費。結果發現,有列清單的消費者,會花比較少的錢。
這一點我自己也是很有感覺的,像是去美市量販店買東西,有目的性的時候,通常不會逛太久,而且花費也比較少。但是,如果只是去逛逛,反而會裝買整台購物車。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陪人去逛街的,反而比起本來要逛街買東西的人,還花得更多。因為這些陪逛的人,並沒有想過自己要買什麼,就很容易被各種的訊息所誘導。反倒是那些有想法的人,只會去留意那些自己想買的東西。
第二個作法,針對想買的東西,也要列優先順序,依據自己的財務狀況,來決定到底哪些是可以買的。現在越來越多先享受後付款的服務,某種程度來說是非常邪惡的,因為他們讓消費者對於自己的花費更無感。這些先享受後付款的,還會用比較高額的優惠,來吸引消費者用這樣的方式來消費。
至於這個優先順序要怎麼列,我建議是以迫切性來當作首要準則,比方說如果你的手機還可以用,那麼換手機,就不是最迫切的選擇。只是,到底甚麼叫做可以用,我覺得消費者有時候會被業者算計。像是,日前在google pixel 7 推出之際,我有幾天就覺得自己的手機運行的特別慢,我心裡就覺得,這應該是故意的吧~
因為我其實想換手機有一段時間了,再加上周邊有一些聲音說可以買,最後那根稻草就是有人分享了九折優惠券。就這樣,我在壓線的最後一天,買了新的手機。認識我的朋友就會知道,我是一個3c重度使用者,所以手機對我來說真的是蠻重要的。所以,雖然花了一筆錢,但我自己覺得這真的還不算是不理性的消費,哈哈
如果有一個東西,只是用個一兩次,那麼你也真的沒有必要買。這樣的東西,你可以跟別人借,或是有不少商業租借的管道,都可以讓你不用花大錢買。當然有些人會想,若我現在都用租借的,那最終還是買了,不是很不划算嗎?這當然是一種思考的方式,但我認為你可以換個角度想,如果你一開始就買了那個東西,那麼那個東西會有折舊率,所以雖然看起來划算,實際上並沒有。更何況,你有個風險,就是自己其實並不需要那個東西。
折扣再多,都是比起不消費更不划算
我承認很多時候,看到有折扣,我們的心房就會比較容易鬆懈。像是買一個東西,若第二件半價,或甚至只是打八折,都可能會讓我們想要多買一個。若你本來就需要兩個,當然很好。但是,很多時候,這個多買的,就是多出來的,並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就像日前生日的時候,我就收到各業者的折扣券,確實看了有蠻心動的。但是,後來仔細想想,這些也不是真正的折扣,只是一種以生日為名的廣告行為。即便在這樣的狀況下,我應該也因為這些生日優惠,去了三間餐廳用餐,某種程度種了傷人的圈套。
都不消費可以嗎?
如果你看透商人的伎倆,幾乎不買生活必需品以外的產品,這樣可以嗎?現在其實就有一些人這樣做,有些人可能是因為環保的訴求,有些人可能是因為一些別的原因。因為這樣的人並不多,所以還沒有對社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但我們可以拿書、CD來當作比喻。如果大家都不買書,那麼出版社就會減少出版,甚至倒閉。那麼,大家能看的書就會越來越少。現在外文翻譯書變少,某種程度來說就是因為沒有消費所導致的。音樂也是如此,如果大家都不花錢消費,那麼提供這類素材的人就會變少。
不消費,對於以資本主義為基礎的社會來說,會是極大的打擊。很多人可能會因此丟了工作,大家生活不一定會變得比較好。當然,如果我們的社會不是資本主義為基礎的,那就另當別論了。只是,以現在的態勢來說,要做出改變,難度非常的高。消費早就不單純是供給需求之間的關係了,甚至是政治上的談判籌碼。若沒有消費,就少了這樣的談判籌碼,國與國之間的紛爭,恐怕只能訴諸戰爭?
那到底該怎麼辦呢?
我覺得針對自己有需要的東西,也不用刻意壓抑消費。你可以多方比較,用最划算的方式來進行消費。但是,這邊有一個提醒,所謂的划算不能只考慮你支付的金額,你也要把隱形的成本都放進去。比方說,若你喜歡的獨立書店,賣的價格雖然沒有電商平台那麼好。但是,獨立書店的氣氛,以及提供的活動,都是附加的價值,應該都要被算進去考慮。
畢竟每個人都要求生存,如果消費者都只考慮自己付出的成本,而沒有考慮隱形的成本,那麼最終吃虧的,會是消費者。就像現在到處都是連鎖的店家,就是最好的例子。這些店家或許看起來比較便宜,但是當市場被他們壟斷的時候,他們就可以隨時調漲售價,消費者只能默默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