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成為更好的自己

看太多愛情電影,讓你跟愛情絕緣?

前幾天看了松隆子領銜主演的《Q: 歌舞伎之夜》的舞台劇,這是一齣結合了羅密歐與茱麗葉以及皇后合唱團歌曲的作品。導演打造了一些情境,讓三十年後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有機會可以回到過去,看看事情是否能夠有所轉機。在這個大主軸之外,也加入了導演長期關注的反戰議題,在2022年的此時時刻,格外讓人有感。

雖然我不是一個莎士比亞迷,不過今年似乎和他特別有緣分,八月的時候去參觀一個丹麥的城堡,導覽員說莎士比亞改編哈姆雷特的時候,就是以這個城堡為場景。雖然大家都知道莎士比亞寫的是劇本,但或許他的功力很好,或是觀眾太入戲,以至於我們會以為劇本中描繪的就是真實生活中該上演的腳本。

大家或許不想承認,但你可以問問自己,自己是否曾經因為電影、影集的情節,而改變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我記得在我念大一的時候,學校放映《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 ,當時的感覺是很喜歡這部電影,也很希望自己或許可以在火車上,找到一個跟自己心靈契合的對象。在大二升大三的暑假,我還真的踏上了歐洲鐵路旅行,我不會承認說目的是為了要找到一個對象,但若有發生那樣的事情,我也不會抗拒就是了。

在第一個九年後,原本的團隊拍了一部續集《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大家的期盼有一些幻滅,像是男女主角並沒有在一年後重逢,但導演又打造了一個新的願景,讓觀眾覺得他們這次應該會正式交往了。又過了一個九年,出現了《愛在午夜希臘時》,劇中兩位主角已經結婚多年,而且有兩個小孩。這次,導演終於沒給我們太多粉紅泡泡的想像空間了,因為婚姻就是這麼的現實。

看電影真的會讓我們懂愛?

身為一個很愛《愛在… 》系列電影的人,我有時候會想,自己的人生是否也照著這樣的腳本在走了?看了這樣的電影,對於自己的人生觀、愛情觀,又有怎麼樣的影響呢?在我的新書《午夜時分的心理課》當中,介紹了一個研究,有研究者分析了熱門的愛情喜劇當中對於愛情的描繪,以及這樣的描繪對人有怎麼樣的影響。

他們發現,這些愛情喜劇中,有 38%強調了每個人都有那個唯一的對象;30%強調了會有所謂的理想情人,25%強調了只要有愛,就能克服一切。在後續的研究中,他們發現如果人們想要透過愛情喜劇來學習什麼是愛,那麼這些電影對他們的影響會是更大的。在研究中,雖然他們看到喜歡這類電影的人,有略高的比例在關係中,但不清楚關係的品質如何。

這位研究者後續還有做一個研究,是實際上讓參與者看不同的影片,並且觀察他們看完影片之後對於愛情、對於生活的滿意程度是怎麼樣的。總共有三種不同的影片,一種是愛情故事受到挑戰的影片、一種是愛情戰勝一切的影片,還有對照的影片。看了愛情戰勝一切這類影片的參與者,浪漫的指數是最高的,而且對生活也最滿意。

雖然這看起來像是用一個實驗的作法,但是因為沒有在看影片前就紀錄參與者的愛情觀以及生活滿意度,所以很難判定後來觀察到的結果,是否是因為影片所帶來的效果。 而且因為只採用了主觀的指標,受試者也可能是要迎合實驗者,而回答了符合預期的結果。

若可以,真的該做一系列的研究,來了解一下大家平常吸收的內容,怎麼影響了我們的愛情觀。這應該會是非常有趣的!不過,可能不能用介入的方式,不然肯定不會通過倫理審查。

一見鍾情或是為愛不惜一切或許不只是戲劇效果

身為一個略理性的人,我覺得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實在是有點荒唐。但是,這個故事腳本,卻一直反覆被搬上螢幕,今年也有一部 Netflix 的電影戀戀同居假期 (Love in the Villa),《Q: 歌舞伎之夜》也是以羅密歐與茱麗葉為本的戲劇。

一個人真的可以因為和一個人交流了一個眼神,或是短暫相處幾天,就可以愛的死去回來?在《Q: 歌舞伎之夜》的設定中,只相處五天 (432000秒) 的兩人,在三十年後居然還惦記著彼此。老實說,我覺得這有點難以置信。但或許有這樣劇情的存在,讓人對於愛情多了一點美好的期待,也比較願意為了愛而大膽付出吧~

就像我覺得在網路上找到另一半,有點難以令人想像,若不是真的有朋友因為這樣找到另一半,還結了婚,說實在的,我還真的是不太相信這樣是行的通的。所以,這些看似不可能的愛情腳本,或許是真的可能會發生的,只是沒有發生在我身上罷了。

但是,我們看一些名人的紀錄片或是自傳電影,也會覺得他們的事蹟好神,應該不可能是真的吧!若只要是如實改編的,那些也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所以,或許一些看似荒謬的愛情故事,也許也是有可能在生活中會發生的!

但是,這種一見鍾情、轟轟烈烈的愛情或是很厲害的名人軼事畢竟不是常態,如果我們都把非常態的當作自己的夢想,那恐怕是很容易失望的。就像在真實生活中,離婚率持續攀升,不婚的人也越來越多,跟愛情喜劇講的故事一點都不一樣。

該繼續看愛情電影嗎?

2019年有一部電影 Isn’t it romantic 講一個女生,在被雷擊之後,突然發現自己身處於浪漫喜劇般的劇情中,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但是她最終還是選擇不要活在浪漫喜劇的生活中。

愛情是人的生命中最困難的一個課題之一,因為這不適完全操之在己,甚至多數是自己不能掌握的。如果我們連自己掌握的事情,都需要學習了,那為什麼面對愛情,我們會覺得自己不需要學習呢?

如果有找到好的素材,我覺得愛情電影來認識愛情的樣貌,有何不可?只是不管電影再好,你都要提醒自己,那些都是別人的故事,你的故事肯定會和這些是不一樣的。

像今年初的影集《戀愛修課》就很適合青少年看,即便你不是喜歡同性,相信也可以在當中看到青少年對於愛情的懵懂。另外像前面提到的愛在…系列也很適合,而且還告訴你人生的三個階段,有可能發生的事情。改編自莎莉‧魯尼小說的《正常人》也是很精彩的故事,裡面談了一對彼此深愛但卻又彼此傷害的情人。

不過,我必須說這些影視作品,通常都比真實的生活來得高潮迭起。如果有人真的24小時跟拍一對情侶或是夫妻的日常,恐怕會沒有什麼收視率的。只是,生活本來就是很多的平實、重複,少少的火花,這才是適合我們的一種步調。如果每天都要大喜、大悲,恐怕也不是每個人能夠承受的。

最後,給大家一個忠告,別人的愛情故事看再多,都不如自己走一遭來的讓人印象深刻。有心儀的對象,就勇敢一點吧!不要像艾蜜莉的異想世界當中的艾蜜莉一樣,喜歡一個人又不敢說,還自我催眠說這個人不會喜歡上自己。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