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烏雲密布的時候,如果你沒有帶傘,你是不是會暗自希望烏雲趕緊散開?如果烏雲散開了,你就不會淋成落湯雞了,聽起來是很不錯的。那如果順著這樣的邏輯,當你有壞情緒的時候,把壞情緒趕走,你應該會感到快樂吧!
這是多數人的想法,也是很多心理學家的想法。早期正向情緒研究的先驅馬丁·賽里格曼 (Martin Seligman) 教授對於幸福感的定義,就是要有正向情緒,投入於一些活動,有好的人際關係,過著有意義的生命,而且在築夢的過程可以獲得成就感。你可能覺得這些聽起來都很合理,如果有一個人做到這些事情,他還有不快樂的理由嗎?確實是如此。
不過不少人把這件事情化約化約再化約,認為自己只要有很多正向情緒,那麼自己就會幸福。這乍聽之下是合理的,但實際上是很有問題的。因為你想想看,如果你都沒有經歷負向的情緒,那你怎麼知道這些情緒就是正向的呢?這可能有一點難以想像,但是我們換個例子來說,如果你每天都吃著你最喜歡的餐點,那麼一個月過後,或一星期過後,你覺得自己還會喜歡這道餐點嗎?恐怕是不會的。
我們的大腦在處理訊息的時候,不僅僅是處理這個訊息的絕對價值,更多的時候,其實是在處理事情的相對價值。很多視錯覺的例子,像是明明是一樣大小的圓形,但若一個被一群很大的圓形包圍、另一個被一群好小的圓形包圍,我們就會覺得在中間的圓形是不同大小的。買東西的時候也是一樣,就像在歐洲旅行的時候,因為外食太貴了,所以即便麥當勞吃下來一餐折合台幣可能要三四百元,你還是會去吃,而且覺得這真是太划算了。
所以,若我們的生活中都只有正向情緒,而完全沒有負向情緒,我們不一定就會感到比較開心的。
那到底要有怎麼樣的情緒經驗,對我們來說是比較好的呢?
前幾天,中研院民族所的張仁和副研究員來系上演講,他分享其他學者以及他自己的研究,或許提供了一些答案。在其中一個研究中,他們找了一群大學生,請他們表達自己正負向的情緒,並且記錄他們在安適幸福感 (peace of mind)這個指標上的分數。
他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不論是正向或是負向情緒,只要一個人的情緒是豐富多元的,而且每個情緒的強度之間是比較均勻的 (也就是說,不是有些情緒特別強烈,有些情緒又比較不強烈) ,那麼他在安適幸福感上面的分數會是比較高的,也就是比較幸福的。但是,如果你的情緒是比較不豐富的,那麼情緒之間的均勻程度,反而會讓你是比較不幸福的。
這樣的研究結果,就跳脫了傳統上認為正向情緒比較多,人就會比較幸福的思維。雖然感覺有點奇怪,但大家仔細想想,可能會發現這似乎是真的…
他們在另一個研究中,進一步探討,一個人情緒變動的機制,會怎麼影響一個人的幸福感。他們在不同時間發訊息給參加研究的大學生,並請他們在收到訊息的時候,就要立刻回覆自己當下的情緒。每天取樣六次,維持一個星期的時間。結果他們發現,若一個人的情緒變異程度低,且可以快速回覆到自己的基準值 (拉力高的人),那麼這個人的幸福感會是比較高的。
他們另外找情侶來做同樣的研究,他們特別關係情侶之間的情緒運作,是否會影響關係品質。結果發現那些情緒經驗豐富、且均勻的人,會讓伴侶認為彼此的關係是比較好的。也就說,情緒豐富且均勻的人,不僅自己的幸福感會比較高,對於和伴侶之間的關係,也是有好的影響。
那我該刻意去接觸不同的情緒嗎?
雖然依據前面介紹的研究,很像去接觸多一點情緒,對人來說是有好處的。不果與其說去接觸多一點不同類型的情緒,你該練習的是,不要急著幫自己當下的經驗貼上情緒標籤。你應該試著細化當下的經驗,很多時候,我們其實同時經歷很多同的感受,其中還包含一些我們可能不知道要怎麼定義的感受。如果你急著貼上一個標籤,那麼你就不太有機會累積很多元的情緒體驗。
正如同麗莎·費德曼·巴瑞特 (Lisa Feldman Barrett)教授提到的情緒顆粒度,一個情緒顆粒度越細緻的人,情緒的運作會是越理想的。因為這些人會把經驗作細緻的劃分,不會隨便就標記一件事情是讓人憤怒的,而有可能是一個複合型的情緒標籤。
當你在仔細處理自己經驗的同時,你其實也在做某種的情緒調節。因為你會看到這個經驗不同的面向,而不會認為一個事件,只帶給你單一面向的感受。就像你被開除了,雖然當下的感受肯定是不舒服的。但是,若你仔細盤點這樣的經驗,你可能會發現自己被開除這件事情,早就有跡可循。被開除,反而讓你更有動力去找新的工作,你說不定還能找出一些正向情緒的元素。
平平穩穩或許才是王道
最後,我想帶大家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這件事情。雖然我不否認情緒在我們生活中扮演重的角色,但是我們真的有必要把「情緒」刻意拉出來談嗎?也就是說,情緒可能就只是心智運作的特徵,沒必要一定要特別獨立來思考它怎麼影響我們的行為。
我們可能都長期受到所謂理性與感性區分的影響,可是實際上,這樣的分類不一定合理。理性、感性可能都是心智運作的基本元素。倘若你是用這樣的角度來思考,或許要不要接觸多元的情緒,就變成了一個假議題。
現在有一些人在談論情緒調節的理論,提到了接受這樣的做法。也就是說,當你經歷一個情緒,特別是負向情緒的時候,若你是接受這個事件,而不是把這個事件定義為不好的,那麼你也就不會受到太多的影響。也就是說,帶著有點禪意的做法。
情緒研究大師理查·大衛森 (Richard Davidson) 在好些年前針對喇嘛們做研究,就是想要知道為什麼喇嘛們的情緒狀態是比較穩定的。簡單來說,他認為冥想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而冥想當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就是體驗當下,不評價當下。
當然大家也不用真的都很淡定,但可以練習讓自己從一個有情緒的狀態,快速回覆到自己的基準值,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高拉力。另外,也要記得,多接受、少批評自己所經歷的情緒,你都會有比較高的幸福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