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去看了一齣舞台劇,是木子遊藝室在牯嶺街小劇場演出的《金錢故事》,劇本是改編自左拉的小說《金錢》。這齣劇是在描繪一位企業家薩卡創業的故事,劇情交雜著創業投資的黑暗面,以及投資專家還有一般民眾如何在錢海中起伏。但如同多數的金融市場傳說,賠光自己一切的是多數,能夠獲利放口袋的,只有那些少數。其實不只在舞台劇裡面是如此,在真實生活中也是如此,那為什麼大家還是樂此不疲呢?

為什麼大家想要投資 (機) 賺錢?
我想一個原因就是,大家都想要讓自己的資產膨脹,有多一點錢可以花。不論你是買樂透、威力彩,投資股市、房市,或是賭博,目的都是差不多的。那為什麼我們會想要有多一點錢可以花呢?對多數的人來說,可能是要滿足我們的慾望,而不是需求。因為多數國家都有設置所謂的基本薪資,就是理論上可以支應最基本生活上的所需,而只要你是有工作的人,你賺到的錢,應該都能滿足你的基本需求。
我們之所以會被慾望迷惑,嚴格來說也不是我們個人的錯,而是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錯。資本主義的精神就是要錢滾錢,而這一切要發生,就要讓市場上持續有消費的發生,只要持續有消費,那麼這個市場就會是活絡的。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都在接受各式各樣的挑戰,最明顯的就是用各種型態出現的廣告,有比較傳統的商品介紹型的廣告,也有包裹成經驗分享的廣告。人際互動也是一種挑戰,因為別人可能擁有你沒有但卻渴望擁有的東西,或是你不希望自己的行頭輸給其他人,這些念頭都會鼓勵你要進行消費。
更慘的是,有些慾望還被包裝成生活的必需品,讓人們更認為這些慾望的追求是天經地義的。比方說像是房子,雖然有個地方可以住是必要的,但是你有需要擁有那個地方嗎?如果政府的政策很明確,那麼人們可以終其一身都不需要購買房子,依舊有地方可以居住。又比方說是保險,雖然保險看起來是幫自己買一個保障,但你說這個保障不是一種投機嗎?保戶盤算著自己可以因為有保險,而獲得比付出保費更多的理賠金,所以才要投保。在還沒有保險制度的年代,各種價格或許就不會被哄抬,因為太貴就沒人買得起。但現在完全不是這樣… 現在基本上就是一個金錢堆積起來的制度,而這制度存在於一個很薄弱的平衡,是相當脆弱的。大家可以想想前一陣子,不少產險業者因為防疫險大賠,就是一個失衡的例子。
當然你也有可能不是真的有很多慾望,你單純就是覺得賺錢的感覺很爽,你想要擁有很多的錢。可是,真正賺錢的人,恐怕也不多。那為什麼在沒有慾望的驅使之下,人們還是忍不住要投資呢?簡單來說,就是我們都有賭徒的心態,我們會放大那少數賺錢的情境,而忽略了那些賠錢的情境。此外,在我們投注很多之後,我們會認為就快要賺錢、回本了,會不忍心退出。這樣的結果,就造成很多人家破人亡。
所有跟錢有關係的東西,價值都是相對的
在一些人的眼中,因為通貨膨脹的關係,他們覺得只有房子的價值是保值的。乍看之下,或許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供過於求,就算再怎麼炒作,房價終究有可能會下跌的。一間房子究竟價值多少,如同一瓶可樂價值多少,都是取決於市場的需求。當大家都想要擁有的時候,就可以賣很好的價錢;但是當大家都不想要擁有的時候,就不可能賣到好價錢。現在我們可能還看不到房價崩盤的盡頭,也有人覺得那不會發生,但是房子的價值真的並非絕對的,所以也會受到供需的影響。大家想想口罩,就是一個已經快要崩盤的例子,從兩年多前的奇貨可居,到現在根本是賤價搶市了。
在《金錢故事》這齣戲中,以股票為例子,來讓大家看到價值是相對的這件事情。我覺得導演/編劇用了很淺顯的方式,來提醒大家,這種相對價值的東西是有風險的。若你沒有看到這樣的風險,無止盡的投入自己其他的資產,那麼可能最終就是兩頭空。
雖然東西的價值真的是相對的,但為什麼我們沒有那麼強烈的感覺呢?原因很單純,就是我們都有點懶惰,已經被洗腦了,認為貨幣的價值就是恆定的,用貨幣就可以幫助我們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當然近年來物價上漲,你也會開始有所覺悟,發現貨幣的價值很像不是那麼恆定的。
老實說,若你等到物價上漲,才有這樣的覺悟,其實有點遲了。相對的,若你比其他人更早體悟到這個道理,你或許就有機會可以大賺一筆。就像有些人察覺到,現代人很重視生活品質,於是就打造一些很有感覺的體驗,並且收取高額的費用。因為沒有對價關係,第一個定價的人,只要能夠成功,那麼他就幫市場訂立遊戲規則了。
消費者都是被教育出來的,會知道多少錢,就可以換到怎麼樣的東西。像是身為父母的我們,就知道現在孩子暑假的營隊,已經不是一天一千元可以解決的,一天能壓在一千五以內的,都是很佛心的業者。也因為價值是相對的,社會很容易陷入不公平的困境,特別當有些東西是無形的時候,我們更難去定義它的價值。
就像看五位演員在台上演出還有多位幕後人員為你服務,你願意支付多少?小劇場收你800元,五場演出最多是二十八萬左右的收入,到底合不合理。你怎麼想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就反映了你的價值觀,像我可能會從演員們投入的時間來計算,我怎麼算都覺得我們佔了便宜,就算演員只拿了基本薪資,也不可能用票價來反映成本。那為什麼劇場不把票價拉高?很顯然就是因為大家心中都有一個相對的價值… 當然,你也可覺得,你在看串流影片一個月才幾百塊錢看到爽,為什麼來看一場不到兩個小時的演出,就要花上兩三倍的價格,太不合理了。
沒有錢萬萬不能,有錢就什麼都可能嗎?
在《金錢故事》中有一位很善良的角色喬治,他之所以加入創業的團隊,為的不是自己,而是為了一個他想要實踐的願景。我蠻慶幸這個角色從開頭到結尾都沒有改變自己的初衷,也沒有做什麼壞事,真的是非常難得的,不過他有點單純到覺得金錢遊戲可以是很乾淨的,讓人覺得太天真。
當然我沒有要譴責這樣的角色,但在現行的體系下,若你想要成就的事業是很偉大的,那講難聽一點,你不太可能走正道,一定要有一些骯髒的事情。至於為什麼會這樣,我只能猜想這是整個體系所造成的。就像檯面上我們看到的電商,真正靠本業獲利的,應該幾乎是沒有,那為什麼他們都還可以繼續擴張,就是因為背後有金主。金主可能各自有所求,可能是用戶的使用紀錄,或是他們的核心技術等等的。看在錢的分上,有多少人會堅守自己的底線呢?特別是當你知道你在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只是需要錢來幫助你圓夢的時候,真的就更難做決定了。
在不刻意貶低金錢價值的同時,我們真的都該問問自己,沒有錢,就真的不行嗎?或許你沒有辦法在第一時間就改變世界,但日積月累,真的沒有辦法嗎?或許有點浪漫,但我覺得應該還是有機會的。就像我一直以來在做的事情,幾乎都沒有什麼金援,就是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情。或許走得比較慢,但若能走得遠,那麼回頭看還是有價值的。當然,若能找到善良的金主,在路途中幫你一把,我覺得也是很棒的事情。
跳脫相對價值的枷鎖,你才能真自由
講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點想要打破這樣的相對價值體系?我是很想啦… 但要怎麼做,真的也很難說,畢竟自己也算是既得利益者,我的付出跟回報應該算是均值之上的,實在沒甚麼好抱怨的。但是,這樣的心態,真的不太好。
有些心靈雞湯總會說,人生需要的東西,都不是錢可以買到的。我基本上是認同的,我們真的該練習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而不是被外在的相對體系所控制了。當然,我沒有立場鼓吹大家放棄現在的體系,畢竟我自己也還沒有做到。但我覺得我們可以做幾件事情
- 問問自己,需要哪些東西
- 如果這個東西是有一個標價的,自己願意付出多少來獲得
- 設置停損的標準,不盲目追價
像我從去丹麥回來之後,就有一些改變,我覺得自己其實不需要最新的手機,還有一些多餘的事物。或許改變不會那麼快發生,但我希望自己可以早一點脫離被金錢控制的體系。
若你願意的話,可以和理念相近的朋友,建立自己的價值交易體系,每個人貢獻自己的專長,打造一個新的系統。但是要做到每個人都覺得公平,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若你可以找到幾個願意和你一起這樣做的人,千萬要抓緊他們,跟他們一起浪漫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