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更好的自己

從《非常律師禹英禑》談情緒命名的重要性

如果有看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的朋友,應該對於「我想是欣慰吧!」很有感覺。這是女主角在接近全劇結局的時候,講的話。那天早上,英禑起床後心情看起來很不錯,從觀眾的觀點,我們當時只知道是因為他們剛結束了重要的案子,而且她的上司鄭律師出院了。直到英禑跟他父親說,他成為汪洋的正式律師,我們才知道原來還發生了這麼好的事情 (雖然一點也不會意外)。英禑那個時候跟父親說,我覺得表情卡需要多加一個情緒,但是她還想不出來是什麼。一直到了她通過旋轉門進入公司,她才突然想到,她想表達的情緒是「欣慰」!

(圖片翻攝自網路)

只有自閉的人會有情緒命名的困難嗎?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英禑之所以會有情緒命名的困難,是因為她有自閉症。但其實並非如此,我們可能都有經歷過類似的狀況,只是我們可能很習慣強迫自己去做分類,把那個情緒標記為最接近的一種情緒,而不會像英禑一樣把這種困惑表達出來。

你如果現在還有這樣的狀況,也不要覺得難為情,因為情緒命名這件事情,本來就是一件需要學習的事情。雖然多數的人,並沒有特別意識到這樣的過程。這可能有點出乎大家的意料,因為主流的情緒理論會認為,情緒是先天的,所以每個人從小就會有情緒處理的能力。

但是提出情緒建構論的麗莎·費德曼·巴瑞特 (Lisa Feldman Barrett) 教授,認為實際的情形並非如此的。巴瑞特教授認為,情緒是後天學習的產物,社會文化在這當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你只要比較一下自己和周邊朋友,對於情緒的認定,就會發現,這個說法其實還蠻合理的。我們對於情緒的理解,跟我們成長的經驗有很緊密的關係,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相處越久的人,可以越容易理解彼此的情緒。

如果我們遇上一個比較陌生的情境,我們可能就會不知道要怎麼樣命名這樣的經驗。在此時,我們可能會有以下不同的因應方式:

  • 我們有可能會像英禑一樣,不停去搜尋自己的知識庫,直到我們想到一個可以標記這個情境的情緒名稱。
  • 我們也有可能暫時不處理,就暫時擱置這個情境伴隨而來的感受。
  • 我們會先用一個既有的情緒標籤,來標記這樣的情境。
  • 我們會可以創造一個新的情緒標籤,為定義這樣的一個情境。

在這四個做法當中,最後一個做法,對大腦的運作來說是最有利的。因為當情境被錯誤標記,後續會造成一些混淆,增加大腦的負擔;若沒有做標記,大腦會自主性的想要找答案,也會耗損你的資源。當然,如果你願意擴充自己的情緒經驗,讓自己的情緒標籤是比較細緻的,那是最棒的作法。

情緒命名,有那麼重要嗎?

命名這件事情,不只在處理情緒上是重要的,在人類心智處理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我們的大腦很偷懶,所以它很喜歡運用既有的知識,來協助處理當下的訊息。比方說,當你聽到朋友說到「慶功」的時候,你馬上就會產生一些腳本,加速你理解接下來要討論的內容,以及提升跟別人溝通時的效率。

當你把一個情境標上了情緒標籤,大腦就會幫你提取出一些因應的腳本,讓你可以更快速且從容的面對這個情境。也因為大腦會這麼做,你有越細緻的情緒標籤,以及豐富的經驗,就非常重要了。我喜歡用一個極端的例子來說,如果一個人只有快樂和不快樂兩種情緒標籤,因應的策略也就只有兩種腳本,這對他來說是很不利的。因為你如果只因為一點點的小事情,就標定這是不快樂的情緒,進而有強烈的反應,會造成人際互動上的困擾。

善用情緒標籤,其實也是一個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你可以故意把情境做一個錯誤的標籤,來啟動大腦不同的運作方式。像是面對不順遂的情境時,你可以標記為這只是運氣不好,而不是挫敗,那麼你就會有不同的反應模式。當然這是一個救急的作法,比較健康的作法,是不要把情緒汙名化,能夠接受當下自己認定的情緒標記,並且積極面對。

同樣的情緒標籤,對每個人的意涵也可能大不同

最後,我想提醒大家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每個人對於情緒標籤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所以,不能因為你覺得自己和另一個人的情緒標籤是相同的,就覺得你們對一件事情的看法是一致的;也不用因為你和另一個人用了不同的情緒標籤,就覺得你們意見是不吻合的。

你要提醒自己,標籤真的就只是一個理解心智運作捷徑。若你真心希望跟別人交流,那麼多了解情境脈絡,還是比較恰當的做法。不然,你可能就會像禹英禑一樣,太拘泥於字面上的意思,而鬧了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笑話了。

延伸閱讀: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