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更好的自己

溝通不良,是因為你想太少,還是別人想太多?

這個月我第一次擔任行政職,開始要過個三年的公文人生。上任的第一天,就有一個公文要處理,當我收到批公文的提醒時,我一點都不敢怠慢,趕緊點進去看。因為這公文要談的事情,我已經知道且同意了,所以我就在意見欄寫上 同意修改,然後按下送出。在送出之後,我才收到秘書的來信,要指導我該怎麼寫意見欄,我就尷尬地告訴她,公文已經送到院長那邊了。

當天稍晚,秘書有點生氣地跟我說,妳知道我第一次被院長打電話詢問嗎? 因為院長想知道新的主任寫同意修改的意思到底是什麼,是因為新官上任,不敢忤逆其他老師,所以無奈的寫下同意修改嗎?秘書急著跟院長解釋說,不是這樣,主任是真的認同的。但這樣似乎不能說服院長,院長要求我們重新上一次公文,而且要把理由寫清楚,我要清楚的表態。

雖然我覺得公文被退有點冤枉,不過似乎很像也要感謝院長,因為我們寫的理由,確實照常理來看是不太尋常的。當時我就問秘書,那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因為真正的原因,從一些人的觀點,根本就不是合理的理由。在一天的腦力激盪後,我們決定換一個角度來表達,並且加上其他輔助的理由。更重要的是,秘書告訴我要怎麼表達意見,讓上級長官看到公文的時候,會覺得我是真心誠意的支持這份公文… 

溝通真的不容易

在前面我提到的例子中,突顯了一件事情,就是溝通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在成年人的社會。因為我們很像都被訓練了,不能夠很直接的表達自己的意圖,因為那是沒教養的、不禮貌的行為。雖然自己也被訓練成不要那麼直話直說,但有時候也會反省,這樣實在很偽善。如果大家都不是把真心話講出來,還要去猜別人的意圖,結果猜錯了,那真的會比較好嗎?

最近熱播的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描述一個有自閉症的律師,因為只會從字面上解釋意思,所以鬧了不少的笑話。不過有時候,我們都已經太習慣忽略字面上的意思,反而有可能掉入一些盲區。在劇中,這位女律師就因為會擅長從字面上的意思去找細節,因而發現了其他律師沒有察覺的漏洞,因而獲得了勝訴。

在其中談論跟親子有關係的兩集中,都有讓人相當感慨的內容。其中一集中,有一位智能發展遲緩的女子和一位男子相愛,但因為這女子的母親對於他們發生性關係感到不滿,就控告那位男子性侵。雖然從旁人的眼光,會覺得這個男子利用了女子的單純,那位母親雖然出於關心而要求女兒控告男子性侵,但母親根本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在法律上,這些無法完全自主表達的人,通常會由監護人來代其表達,某種程度想想是有點殘忍的,因為那些人的意見沒有辦法被尊重。

女律師事後很感慨的說

「對身心障礙人士來說,光有喜歡的心意,好像是不夠的,就算她說那是愛情,只要正常人主張不是,那就不會被視為愛情了。」

其實不僅是針對身心障礙人士,人和人之間在表達的時候,往往不在於想表達的人,究竟想表達什麼,而是接收的人,接收到了怎樣的訊息。不表達,也是某一種的表達,所以… 溝通真的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該怎麼避免別人的誤解

我要先提醒大家,就算我們已經做了多麼周詳的考慮,都還是有可能讓別人誤解。但是,這並不表示我們就不用多做考慮,想講什麼就講什麼。我們都要練習思考,怎麼把自己真正的心意表達給別人知道。

第一個你該做的,是要想想自己想要表達的訊息,是否是清楚的。就像你問別人要不要一起去超商,其實是想要在那邊買咖啡請那個人喝。但是,因為你沒有講清楚,那個人會覺得自己沒有想要去超商,就婉拒了你的提議。

在工作上,如果你想告訴別人,他做的東西有問題。那麼,你除了點出有問題之外,你最好還要告訴別人這個問題可以怎麼樣解決,這樣別人才不會覺得你是故意在挑毛病,而是你是因為覺得沒有做到你認可的程度,所以會覺得那個是有問題的。這樣的表達方式,不僅比較清楚,也比較不會讓別人覺得你是對他感到不滿,而不是真的覺得事情沒有做好。

那問題來了,有些訊息可能是不方便講那麼明白的,那又該怎麼辦呢? 這件事情就非常複雜了,因為通常是牽涉較多利益的事情,不能公開講清楚。為了不要給別人錯誤的期待,對於這樣的事情,你就不要有任何的暗示,就算被問到的時候,也要很禮貌的告訴別人,這事情你是無法透露的。

只不過,在我們的社會中,似乎大家都很愛用潛規則,以至於大家都很愛用自已的方式解讀各種看似中性不過的表達方式。像是如果你去面試,最後如果面試官跟你說,謝謝你來面試。雖然這看起來是很合理的中性表達,但可能你說過關於這面試官的潛規則,就是若他喜歡你,就會說保持聯絡;若他不喜歡你,他就會說謝謝你來面試。你就會覺得糟糕,自己應該是沒機會了。

不過,我們沒辦法改變別人的溝通方式,只能從自己做起,若涉及這種不能任意透露的訊息,就一律不說,避免後續的困擾。

第二個你該做的,是思考一下自己想表達的訊息,是否有可能會被誤解。誤解有幾種可能性,一種就是你選用的字詞本身是模稜兩可的,一種則是太容易引發各種聯想。比方說,朋友徵詢你的意見,你回說還好,這還好到底是偏向好的那種還好,還是偏向不好的那種還好呢?或是像若你在一個公開的場合說,我想要跟大家發生關係,即便你的意思是,要和大家做朋友,有人際關係的發生。但這句話也可以被解讀,你想要和大家發生親密關係。

就像2021年第一次三級警戒之際,指揮官因為不好意思講有個案是因為親密關係而染疫,就用了「人與人的連結」這樣的字樣。在那之後,只要有人談到跟誰誰誰的連結,都會引起別人一點另類的眼光,因為連結這兩個字,對多數人來說已經不是以前那麼單純的概念了。

當你到一個新的環境也好,或是用一個新的語言做表達,你都要提醒自己,你過去習慣的表達方式,可能不一定真的能傳達你想要表達的。所以,寧願多講一點,多提供一點脈絡,讓別人不至於誤解了你的意思。

如果前面兩個方法你都用了,你還是擔心別人會誤解。那麼你也可以很直接地跟大家說,你真的就只想表達你表面上想要表達的意圖,沒有別的意思。至於別人會不會相信,那就是他們的選擇了。成年人基本上都已經學習到,要理解別人的意圖,不能只聽到字面上的意思,而是要去推測底層的意義是甚麼。你就問問自己,若有一個跟你說,請不要想太多,就從字面上去解讀,你真的會這麼做嗎?真的很不容易,但我們至少已經表達了,不會顯得理虧。

該怎麼避免誤解別人

溝通是雙向的,我們在表達的時候,要盡可以避免造成誤解,在理解別人的時候,也要練習不要會錯意,這樣才會有順暢的溝通。

第一個你該做的就是不要斷章取義,有些時候,同一句話放在不同的情境脈絡下,意義是完全不同的。你在理解別人的時候,不要因為只聽到了一段不重聽的話,就對這個人有反感。因為這段不重聽的話,若放在更大的框架下,感受可能是截然不同的。

比方說,你可能聽到有人說你剛剛報告得真爛,你心情應該很差。但是,如果這段話是出現在 某某剛剛報告得真爛,可是跟其他相比,他還是比較好的,都是因為這次的內容太難報告了。 如果你沒有機會去理解全貌,或是讓別人有機會把話講完整,那真的是會很容易會錯意。

雖然有的時候,讓別人補脈絡,很像是讓他們有機會辯解,扭轉你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就算是這樣,我覺得至少表示他們是在乎你的感受,因為察覺你有不外的感覺,所以想要做些方式彌補,那也沒有甚麼不好的啊?

第二可以避免誤解的方法,就是跟對方核對自己的理解,就像你去餐廳點餐,盡責的服務生,通常會跟對一次你點的餐點,連這麼不太可能出錯的事情,核對都有其必要性,更何況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前面一個部分,我就提到了我們想表達的,不一定真的能被別人理解,相對的,別人想要表達的,我們也很有可能誤解,所以與其用猜的,直接核對應該是更好的。

只是我們可能太忙,或是覺得這樣核對有點尷尬,所以大家不一定願意做這樣的事情。我個人是鼓勵大家,盡可能先做核對,就算有點尷尬,或是會感到難過,早知道總是比晚知道來的好吧?一件會讓你難過的事情,並不會因為比較晚知道,就會讓你比較不難過的。

結語

人跟人之間的溝通也好,團體之間的溝通也好,若不希望有誤解,在表達的時候,真的都可以多想想,不要讓人有藉題發揮的空間。至於在理解別人的部分,我會鼓勵大家少想一點,如果表面上看起來對自己是有利的,那就裝傻吧~ 既然別人不願意搓破,那我們也沒有必要強逼自己接受殘酷的事實,對吧?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