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更好的自己

如果沒有規定,人就不會犯錯,也就不用認錯了嗎?

想用聽的嗎?文章的最後有收聽的連結!

這幾年因為陸續有一些學術抄襲的問題,相關的規定就越來越嚴格。從早期要求所以研究生和參與研究的人員,都需要上學術倫理的課程,到現在強制學生在論文被審查前,要做全文比對,確認論文是原創的,沒有抄襲的。但是,似乎不管制度怎麼改,還是會有違規的狀況。

酒駕也是另一個令人不解的困境,總是有人認為,因為規定不夠嚴格,所以會有人鋌而走險。所以,這些人認為只要酒駕的刑責夠嚴重,就不會有人酒駕了。但真的是如此嗎? 恐怕也不是… 就像在一些國家,走私毒品是唯一死刑,但還是有人在這些國家走私毒品。所以,刑責的嚴重,或許會遏止一些人鋌而走險。但是,要完全避免有人違反規定,恐怕不是那麼簡單的。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請大家先想想規定是怎麼來的。很多制度之所以誕生,都是因為有一些不平衡的狀態,所以在社會上約定俗成了一些規定。這些規定小至一個團體的內部規定,大至世界上多數國家的一些公約。如果沒有不平衡的狀態,規定應該就不太會誕生。比方說,如果有一間麵包店長年都販售蛋黃酥,因為它的生意沒有特別好,所以基本上也不需要限制大家可以購買的數量。相對的,一些知名的店家,就需要制定很清楚的規定,否則很容易引起紛爭。 

那麼學術倫理的規定又是怎麼樣的不平衡造成的呢?簡單來說,就是因為需要做研究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沒有能力的人,或是學術發表的壓力變大了,那就造成了不平衡的狀態。這樣不平行的狀態,是一個國際的趨勢,兩大學術期刊出版社SpringerLink & ScienceDirect的統計數字就顯示,從2000到2020年,抄襲的案例都有近十倍的成長,而且還沒有平緩的趨勢。為了避免這樣的爭端,就需要規範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又是不可以做的。就像現在一些大學要求做抄襲比對、參考文獻的引用比對,都是因為抄襲而產生的規定。

所以,與其討論怎麼制定規則,才不會讓大家想要違規。我們或許可以想想,該怎麼避免不平衡狀態的出現。只要沒有不平衡,那規定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性。就像一些網紅產品,在剛問世的時候,總是掀起一波的搶購熱潮。可是一旦產品普及了,也就不存在搶購的狀況。

只是一個平衡的社會,似乎違反著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資本主義就是透過慾望來誘惑人們,可以拼命的賺錢、花錢,以滿足物質生活為導向的一種社會型態。只要這個型態沒有改變,那麼追求平衡的社會,就像是緣木求魚一樣,根本就搞錯方向。 

如果平衡社會並不可能,那怎麼避免違規的狀況?

我覺得從源頭做起,是最理想的做法。如果每個人認為遵守規定是義務,並且會盡所有可能遵守,那就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大家可以想想自己小的時候,或是你是有小孩的朋友,你會發現小孩子對於規定這件事情,有一種莫名的神聖感。只要一件事情是被規定的,特別當規定是一個權威人士所規範的,他們就會想要遵守。像是不少幼兒園、小學低年級的孩子,都把老師交代的事情當作聖旨,一點都不想要違反規定。

但是,問題來了,因為多數規定在制定的時候,是以一個當時最普遍的狀況來做制定的,而不是針對每一個客製化的情境來制定的。用白話來說,就是同樣的規定,放在一個情境顯得很情合理,但在另一個情境下就有點荒謬了。比方說,過去任何藥物、疫苗要通過相關單位的核准,都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在面對新冠疫情的時候,各國政府都修改規定,給予緊急授權,讓藥物、疫苗可以提早進入市面上,讓疫情不要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響。 

如果盲目的遵守規定,反而突顯一個人的道德發展是有所侷限的,心理學家柯爾柏格,就認為那種依據死板的賞罰來評判對錯的,是最低程度的道德發展。所以,不遵守規定的人,總是可以自圓其說,覺得自己是為了什麼更高尚的目標,所以才違反規定的。就像大家可能都聽過漢斯偷藥的故事,這是柯爾柏格用來判定一個人道德發展程度的素材,故事是這樣的

漢斯的妻子罹患了一種罕有的疾病,瀕臨死亡,唯一的希望是一個藥劑師剛發明的藥物, 但是價格高昂。這種藥物的成本只有200美元,藥劑師卻要賣2000美元。但漢斯舉家只能拿出1000美元。他把所有錢都給了藥劑師,然而藥劑師還是拒絕了;漢斯請求能否以後再支付餘下的或分期付款,卻仍遭到藥劑師的拒絕。絕望中,漢斯開始考慮偷藥。漢斯應為他的妻子進店偷藥嗎?這樣做是錯誤的嗎?為什麼呢?

雖然如此,我認為培養遵守規定的行為還是不錯的做法,但一定要搭配好的規定。否則就很容易淪為理盲,自以為是依循真理,殊不知是被迷惑了。

第二個我覺得可以努力的方向,就是改變規定,讓更多人可以在舒服的狀態,來符合規定。就像很早期,學校對於學生的穿著、頭髮都有很嚴格的規定,在那個年代,就容易有違規的狀況發生。到現在,學校對於穿著、頭髮都幾乎解禁了,甚至連女生一定要穿裙子的規定,都已經慢慢被打破了。既然規定改變了,就不存違規的事實了。

以服裝、頭髮的規定為例子,規定的改變,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利害關係上的衝突,所以影響比較小。但是像美國最近剛推翻了女性墮胎權的事情,就比較重大了。若地方遵守中央的規範,緊縮女性墮胎的權利,那麼可想見的,違規墮胎的狀況,可能會變嚴重。只是相當諷刺的是,美國法院這次的判斷,本身也違反了1980年,世界上很多國家簽屬的協議,就是終結對於女性各種型態的歧視。所以,聯合國基本上也呼籲美國必須依循相關的規範,不能剝奪女性墮胎的全力。 

怎麼樣制定多數人願意接受的規定,在現在兩極化的社會真的很不容易。就以美國的墮胎為例子,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 的報告就顯示,兩方的意見大概是6:4波,稍微多一點人是支持墮胎權的。但是,如果再細看,民主黨和共和黨政治傾向的人,態度是兩個極端的,民主的人多數是支持墮胎權的;共和黨則多數是反對的。也就是說,人們對於一件事情的態度,可能還會受到其他事情的影響,例如政治傾向。

再加上,選舉制度會引誘制度制定者要討好選民,而且是那些可以幫助他們選上的選民。那期待有好的制度,基本上也是不太可能的,真的讓人有點灰心。 

雖然說官方制定的制度,會有其缺陷,但如果社會上有一定的共識,或許也是另一種解套的作法。在集體主義盛行的社會,這樣的事情特別容易成功,因為大家會彼此監督,以至於人們雖然有想要違反規定,但礙於群體的共識,比較不會去違規。日本就是一個很經典的例子,在2021年三級緊戒的台灣也是如此,民眾會各種檢舉沒有戴口罩的人,以至於大家出於一種群體壓力下,不敢違反戴口罩的規定。 

那到底怎麼讓人不違反規定?

一個很極端的想法,就是只要沒有規定,那就沒有違反規定的事情了。這雖然有點中二,但某種程度上來說,規定可能反而成為一個錨點,讓人覺得我會想要得到更多,就會不知不覺違反規定了。

這邊跟大家分享一個在美國發生的例子,或許可以說服大家。美國曾經在2001年起推廣一個No Child Left Behind的教育政策,目的是希望所有小孩都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能力,而不會落後於群體。但是,教學現場實際的狀況是,老師花太多力氣在協助那些快要達標的孩子,程度很好以及很差的孩子基本上就被放養了。也因為這樣,這個政策在2015年被廢除了。

只是我們可能都太習慣了要被約束,如果突然生活中都沒有任何限制,社會上可能會混亂一陣子,才會出現某種看似平衡的狀態。不過,我覺得這個看似平衡的狀態,應該是因為有了新的限制而生的。就像在韓劇《魷魚遊戲》中,眾多參賽者從彼此陌生,到集黨結社一樣。

不過我覺得啦 最終極的作法,還是要回歸到解決不平衡的困境,只要平衡了,那麼就不會有人想要違規了。期待未來有一天,社會可以呈現在一個平衡的狀態下。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