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更好的自己

走神,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情?

如果有人問你,走神是不是一件好事情,我想很少人會說那是一件好事情。就像我們一般來說會認為,人在不專心的時候,做事情的效率會比較差。

確實研究上也有不少類似的發現,在這邊跟大家分享在這邊跟大家分享一個2022年才被發表的研究,他們就發現走神對人是不好的。這群研究者,想要知道到底mind wandering 也就是走神,到底會對於人造成什麼影響。他們在實驗室當中,模擬開車的實驗,參與者在遇到路障的時候,必須按鍵來煞車。在做完一些題目之後,他們會問參與者,你剛剛是否專心的在做這個實驗,還是你其實在走神。

他們依據參與者的回答,把他們的反應分成不同的類別,包括了專心的、走神的兩組。他們發現走神的時候,參與者按鍵的速度會比較慢。經過數據的模擬,他們推測,走神的時候,參與者的抑制功能受到影響,以至於他們無法即時做出反應。這樣的研究結果或許不是讓人感到太意外,因為當一個人分心的時候,本來反應就會比較慢。有可能被分為走神的那組,參與者是在需要按按鍵的時候,還持續在走神的狀態。當然也有可能是,走神之後,讓大腦的抑制能力下滑,雖然後來沒有走神了,抑制的運作還是比較沒效率的。不管是哪一種可能性,都說明了走神對人有不好的影響。

不過,我在這邊要提醒大家魔鬼藏在細節中,像是在這個研究中,有不少參與者都沒有表示自己有走神的狀態,結果就被刪除了。另外,參與者可能因為自己按鍵速度比較慢,就會暗示自己其實有在走神,但實際上自己不定有走神。

以我自己做類似心理學實驗的經驗,若認真參與的人,基本上都是有點緊繃的,連處理螢幕上的東西都來不及了,怎麼可能還有餘裕去走神。若沒有一個客觀的指標來標記參與者是否在走神的狀態,我們就不一定能夠採信這個研究的結果。

前面我介紹了走神對人有不好的影響。如果順著這樣的邏輯,我們應該會推論分心的時候,我們的表現也會比較不好。但事情其實沒有單純。

在我念博士的時候,我使用了一個實驗典範,叫注意力眨眼 (attentional blink)。在這個實驗典範中,螢幕的中央會快速出現一連串的東西,而參與者會被要求要注意當中特定的東西。比方說,有時候他們要判斷白色的字母是什麼字母,或是判斷有沒有一張圖片的方向是錯的之類的。

雖然這些東西出現的時間很短暫,但如果參與者只需要注意當中的一個東西,他們的表現通常是蠻好的。可是,如果參與者要注意兩個東西,而且這兩個東西出現的順序又非常接近的時候,注意了第一個東西,就有比較高的機率,會導致他們沒辦法注意到第二個東西。科學家們認為這有點像是我們的注意力眨了一下,就像眨眼的時候是看不到東西的一樣,於是把這個實驗典範命名為注意力眨眼。

雖然早期的說法,認為這個現象反映了人類注意力資源的限制,沒有辦法接續處理東西。但是,後來有另一派的論點認為,我們之所以看不到第二個東西,是因為我們花了太多時間、資源在處理第一個東西。只要做了好的注意力資源分配,那麼我們就不會因為看了第一個東西,而沒有辦法看到之後出現的第二個東西。

有不同的研究團隊都證實了這樣的假設,有一個團隊他們的做法是在螢幕上加上一些會由螢幕中央往外發散的點點。因為人的知覺系統會不由自主的被移動的東西所吸引,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注意力自然而然會從第一個東西上移開,人們也比較能夠看到第二個東西。另一個團隊則是要求參與者,另外需要做一件事情,比方說要先記下一串數字,在看完快速呈現的東西之後,再回報這個要記下的數字是什麼。在這個需要分心的狀態下,可能人們比較有危機意識,不會把過多資源投注在處理第一個東西上面,也有比較高的機會,可以看到第二個東西。

多數的朋友,可能沒有實際上做過這個實驗,但是我想請各位回想一個過去你很專心的經驗。你是否曾經因為很專心的做某件事情,就算別人大聲叫你的名字,你也沒有聽到的經驗呢?這就是因為你過於專心,因而沒有辦法處理其他的事物。

雖然大家會覺得這樣很好,專心應該是一件好事,那有甚麼問題呢?多數的時候,或許是這樣,但是如果你所處的環境是快速變動的,那麼忽略環境的訊息,對你來說,就不是一件好事了。就像在台灣開車,就不適合過於專心在正前方的路況,因為你的左邊、右邊,甚至後面,都有可能突然冒出一個會對你造成威脅的東西。

到底專心好還是走神好?

我覺得這取決於當時的情境,以及你是從怎麼樣的出發點來看事情。比方說,當你在上班的時候,你就是該專心於自己要處理的業務,其他的訊息對你來說都是干擾的訊息,在這個情境下專心就是比較好的。但是同樣在上班的情境,如果你是覺得上班好無聊,你希望可以為自己上班的生活增添一點樂趣,那麼你若走神,比較有機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從這樣的切入點來看這個情境,走神反而是比較好的。

我想專心的好處,大家應該是比較熟悉的,接下來我想跟大家聊聊在哪些時候走神對我們來說好處是比較多的

因為專心是非常耗費資源的,所以如果你是要長時間做一件事情,那麼有時候不專心,對你來說可能是好的。因為你都沒有讓大腦有喘息的機會,那麼有可能會用著用著就當機了,對你反而是不好的。

如果專心意味著,你必須要去抑制某些資訊的處理,那會削弱你對於那些訊息的處理。那如果那些訊息對你來說也是有意義的,抑制那些訊息的處理,就是不好的。就像在實驗中,我們會刻意讓參與者同時看到兩個東西,但有一個是他們不需要處理的 (例如左邊的物品)。那麼,如果左邊的物品在下一題變成參與者要處理的東西,他們的處理速度就會變慢。這就是一個專心造成的缺憾。相對的,如果你沒有很專心,沒有抑制左邊物品的處理,那麼當左邊的物品變成右邊的時候,你反而不會受到影響。

如果你現在並沒有一個特定要做的事情,那麼若你的注意力資源還是比較窄化的、而不是發散式的,那麼對你來說也是不好的事情。就像成年人因為比較常帶有目的性,所以不會像孩子一樣,容易察覺環境中特別的訊息。若我們想遠一點,發散式的思考方式,對於創造力也是有幫助的,因為你沒有刻意去減少某些訊息的處理,反而有機會找到不同事物之間的關聯性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