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下方有連結,大家可以用聽的
老歌不了情,歌詞當中提到了
忘不了 忘不了
忘不了你的錯 忘不了你的好
忘不了雨中的散步
也忘不了那風裏的擁抱
因為歌詞把情人分開之後的心境描述的唯妙唯肖,所以深受大家的喜愛,也流傳了幾十年。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這首歌的歌詞,我覺得創作者很厲害的掌握了記憶的精隨,也就是記憶是很多面向的,包含了看的影像、聽到的聲音、肢體上的感覺等等的。
雖然大家都知道記憶的組成是很多元的,可是受限於科技的發展,現有的一些用來保存記憶的東西,似乎還是沒有辦法那麼全面性的把我們經歷過的事情保存下來。再這邊我就不談一些簡單的作法,我來跟大家分享一些比較有趣的作法。
首先是英國心理學家Martin Conway和團隊開發的SenseCam,這是一個掛在胸口的方形設備,這個設備在環境有改變的時候,會自動拍照留存,比方說環境的亮度改變了,或是當事人移動的速度突然變化了都會驅使這個設備自動拍照。這產品的設計的邏輯其實蠻好的,因為有這些變動,表示當事人可能正在經歷一件不一樣的事情,所以特此記錄下來。研究上的結果也發現,如果讓有認知障礙的人,在一天結束之後快速瀏覽這樣的影片片段,對於他們記下來生活中發生過的事情,是有明顯幫助的。
接著要介紹的是利用GPS來綁定記憶的技術,這概念上很簡單,就是當我們一些值得記住的事情,是在特定地點發生的,那麼如果可以把這記憶和這個位置綁訂在一起,那麼未來到了這個地點的時候,這個服務會推播你過去曾經在這裡發生過的事情,讓你可以回味一下過去發生的事情。
比方說,你是在台北101跟你的另一半告白的,那麼之後你再次到台北101的時候,系統可能就會跳出訊息,告訴你說要不要回憶過去在這裡發生的事情。這個其實有很多可能的應用,像是有一間日本公司,就鼓勵用戶可以在身前錄下影片給親友,並且指定要在親友到達哪個位置的時候才會播放。想像一下如果一位逝世的親人,知道你舊地重遊的時候會想到他,而他早就預錄了一段影片給你,那應該是非常窩心、感人的一件事情。
再來想跟大家介紹現有的穿戴裝置,有一些設備宣稱可以將親友的心跳、呼吸頻率記錄下來,讓你可以同步或是非同步的感受到他們的存在。想像一下必須遠距相處的情侶,如果可以在入睡的時候,感受到對方的心跳、呼吸,就有一些對方也在自己身邊的錯覺,或許就不會覺得對方離自己很遠很遠。
也就是說,現在我們可以用設備記錄下來的東西,基本上都可以被保存下來,之後再用某種型態來重現。照片、影片、錄音是我們最容易想到的,但這些絕對不是唯一的做法,若我們的記憶只保存那些訊息,也略嫌殘缺了。
那麼假設有一個方法可以完整保存經驗 你要用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帶大家去想想,如果我們仰賴這個系統,會有哪些好處以及壞處。我們先來談談好處
因為我們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所以如果有一個方法,可以完整保存經驗,那確實可以節省不少的資源。這個在研究上也確實發現了,如果讓參與者把需要記住的字詞用隨身碟儲存下來,那麼他們之後的記憶表現會比較好。研究者認為,那是因為在那個狀況下,人們不會投入資源去覆誦那些用隨身碟儲存的字詞,自然有比較多的資源可以去記下其他的字詞。
另外,人的記憶其實相當容易出錯,有的時候是在把訊息儲存進大腦 (登錄階段)的時候就出錯了。既然一開始就記錯,之後怎麼可以回想出來正確的訊息呢?更別說隨著時間的間距拉長,我們的記憶就會越來越模糊,很多細節的訊息都會被遺忘。如果你不相信,請你回想上個星期二你晚上吃了哪些東西。在多數的情況下,大家應該都不能馬上答出來,除非那是一頓有特殊意義的晚餐,像是慶生派對之類的。
基於這樣的立場,若有一個設備可以幫你完整保存經驗,感覺上是一件不錯的事情。就像我跟學生討論事情,我都會提醒他們一定要錄音,因為我講完之後我可能就會忘掉了。在影集《黑鏡》的第一季當中,就有一集介紹了一個未來可能出現的設備,這個設備是植入你大腦的,然後會連結你的感知系統,把你經歷過的事情完整地紀錄下來。你自己可以透過遙控器和一個螢幕,來回放自己的記憶,別人在你同意的狀況下,也可以自由瀏覽你的記憶。
我們現在或許還沒有那樣的技術,不過大家早已經習慣用一些設備來輔助我們記下一些訊息,像是朋友的電話號碼、email信箱、自己的行程等等。我想現在人應該都有過,因為行程沒有記在行事曆app,結果忘記某個行程的糗事。所以,有這樣的設備,對於生活的便利性,應該是一個加分的。
講完好處,那麼我也要很負責的跟大家討論一下,如果用了這樣的設備,可能會有怎麼樣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當然就是,如果我們過度仰賴這個設備,自己是不是有可能會變笨。簡單的答案,當然是會變笨,而且這也不是隨便說說。有一些證據都顯示,仰賴科技產品對人有不好的影響,只是我自己覺得很多這類的研究並不公平,因為這些參與者通常不是數位原住民,也就是說用科技的方式來協助自己,都是第二個學到的方法,所以會有劣勢,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個很務實的問題就是,如果這個系統出錯了,我們可能無法察覺。我想請各位想像一個情境,就是未來有一個智慧的行事曆系統,會自動把你在對話中出現的行程,自動加進你的行事曆。大家覺得這樣的方式,你是否就不會錯過行程呢?我自己慘痛的經驗告訴我,那可不一定。
我有一個慘痛的經驗,就是有一次我要去別的學校擔任口試委員,明明這個行程有記載在我的行事曆app中,而且這個app也有提醒我。但是,我一直到了這個行程要開始前的幾分鐘,出於好奇看了一下提醒訊息,才發現自己忘了有這個行程。在這個經驗中,系統根本是好的,而是我自己犯了一個錯,結果造成了別人的不方便。因為這樣的經驗,我後來每天早上都會稍微回顧一下自己一天的行程,就是怕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
連系統都沒有出錯的狀況,這樣的系統都有可能對我們造成負面的影響,更別說當系統出錯的時候,又會有怎樣的悲劇了。比方說,你的雲端硬碟,有一個資料夾就這樣憑空消失了,你很有可能就跟這些訊息道別了。又或者,有心人故意把錯誤的訊息放進你的系統中,那麼你就會有錯誤的記憶了。多年前有一部經典電影《記憶拼圖》(Memento) 談的是一個沒有辦法形成長期記憶的男子,利用刺青在自己身上,還有在拍立得照片上註記,來幫助自己記下事情。過程中,他就故意記下錯誤的訊息,結果自己還信以為真,釀成了悲劇。
第三個問題,是我覺得大家最需要慎重的,就是如果你仰賴系統來幫你記住所有的事情,那麼你這個人的價值在哪裡。很多記憶研究者會認為,記憶最重要的功能,並不是把生活中的大小事情記下來,而是記住自己究竟是誰。在我們記憶還沒有嚴重退化的時候,我們很難聯想到這件事情是多麼的重要。但是,若你因為一些疾病,有記憶退化的時候,你就會驚覺,最重要的事情是記住自己究竟是誰。幾年前有一部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中文片名就取得非常好,因為對於有阿茲海默氏症的人來說,關於自己的點點滴滴,就是會逐漸消失了,所以你會忘了你愛的親友,忘了你愛的事物,到最後關於你這個人的點滴只保存在你的親友心中。
我的選擇是什麼?
身為一個宅男,重度科技產品使用者,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大家,我一定會用這樣的系統。原因很簡單,每個系統一定都有優點,也會有缺點,我們沒有必要因為有缺點,就不去使用它。我們該做的,是搞清楚使用這個東西,有可能對自己產生怎麼樣的影響,想辦法讓自己獲得最大的好處。
就像有些人對自己的隱私很在意,所以不使用社交平台,也關閉所有的cookie等地。這樣或許保護了自己的隱私,但這些工具帶來的便利性,也跟你是無緣的。
我會用這個系統來幫助我處理我不記住,但又不得不記下的資訊。通常這類的資訊跟我這個人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是沒有關係,所以我會毫不猶豫地使用。比方說,以前我很討厭的一個科目有機化學,我就希望會有一個系統可以幫我儲存所有課本上的內容,這樣我考試就可以考高分。
但是如果這個訊息對我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是有影響的,那麼我除了仰賴系統之外,我也會用我自己的方式,來保存對這件事情的記憶。雖然我的詮釋有可能是有錯誤的,有缺陷的,但是那就是屬於我的記憶。
最後想跟大家分享《銀翼殺手2049》當中的一個片段,劇中的一個人類角色,她是一個記憶建築師,負責幫仿生人打造記憶,她說有真的記憶,這些仿生人才像真的人一樣。很多人覺得真的記憶是充滿細節的,但我覺得不是,真實的記憶是一片混屯。劇中的主角請這位記憶建築師看看一段它反覆想到的事情是不是真的記憶,這記憶建築師看了看,流著淚說這是真的 someone lived this 這電影很好看,可惜沒有被看懂,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