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更好的自己

你會為了親人,在所不惜嗎?

在60年代,心理學家柯爾伯格‧羅倫斯曾經做過一個知名的道德實驗:他找了一群男孩,年齡介於10-16歲之間,給他們幾個不同的道德困境,然後根據男孩的反應,來推測他們的道德發展階段。

其中一個比較有名的道德困境,就是漢斯偷藥的困境。漢斯的太太罹患了一種特別的癌症,需要一款昂貴的藥物來做治療。製造這藥的成本是200美金,但藥師卻把標價定在2000美金。漢斯到處借錢,也只借到了1000美金,他懇求藥師便宜賣他,或是讓他可以之後再付款。但是,藥師不答應漢斯的請求,他說這個藥是我發明的,我要靠這個藥來賺錢。漢斯走投無路,他選擇去偷藥來救他的老婆。   

在柯爾伯格的實驗中,他不只關心男孩認定偷藥是對或是錯的行為,他更想知道到底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如果男孩因為覺得偷竊是錯的,就認為漢斯是錯的,那就是屬於比較低度的道德發展。然而,若男孩是因為認定每個人都有存在的價值,而覺得其他人也需要那個藥,漢斯不能因為自己的太太需要就偷走,就會被歸類是有比較高度的道德發展。

我們姑且不談到底柯爾伯格的實驗設計是否有問題,以及他的推論是否正確。但他不採取結果論這件事,就很值得現在的我們借鏡。你想想看,當你看到有人沒有依照規定接種疫苗的時候,你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呢?你是屬於那種,我才不管你有什麼理由,沒有照規定就是不對的。還是,你會更宏觀思考這件事情呢?

你有私心是很正常的

現在不少人會批評那些疑似走後門接種疫苗的人,但我想請你想想看,若今天你的親人如果沒有接受某種治療就會死亡,你會不會在所不惜讓他們接受治療呢?我想很少人能夠這麼有大愛,會把自己親人的生命放在比較後面的位置,特別是當這位親人是你至親的時候。

最近有一個影集《鹿角男孩》,描述在未來的世界中,有一個致命的病毒,導致世界崩潰、失序。當中就有不少劇情發展,和這個議題是相關的。影集中把某些價值觀定義是正確的,像是半人(人和動物的混種)存在的必要性;還有把某些價值觀定義是錯誤的,像是為了找到對抗病毒解藥不擇手段的人類。也因此,若你為了保護半人的親人,你的行為就是對的。但是,如果你為了幫親人找解藥,而犧牲了半人,你的行為就是錯的。

圖片翻攝自網路

有點遺憾,在這影集中,看不到太高層次的討論,是我覺得很可惜的。但是,回頭看看現在的狀況,我們面對攸關生死議題的時候,似乎也變成頭腦簡單的生物體。

就好像先前因為傅達仁選擇安樂死,而掀起一番討論一樣;我們真的不能用太簡單、非黑即白的方式,來看待這件事。若大家對安樂死議題有興趣,我非常推薦法國電影《最後一堂課》,有蠻深刻的討論。

或許你我都不該有決定權

對每個人來說,自己以及家人的生命都是最珍貴的,所以一旦不得不做犧牲的時候,多數的人恐怕是無法理性做選擇的。那在這樣的狀況下,或許我們該交由別人來做這個選擇。這聽起來有點泯滅人性,但難道展現自私會比較有人性嗎?

然而,問題來了,到底這個別人是誰?他又該用甚麼樣的標準來做決定呢?現在連疫苗施打的順序,都引發不少爭議了,真的很難想像,若哪天遇上直接攸關性命的排序時,又會是怎麼樣的情形。

影集《鹿角男孩》的劇情,或許給了我們一些思考的方向:擁有權力的人,會有決定權。然而,有權力的人,不必然是最具備生存力的,所以若他不能善用領導力,讓最具生存力的人,協助全體人類活下來,那就會是一場悲劇了。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