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些蠻精彩的作品,其中《三人要守密,兩人要去死》以及《緝魂》,都很巧妙的談了靈魂的議題。因為不能劇透,就只能稍微點到為止,這影集和電影,都很精彩,誠摯推薦給大家。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人工智慧發展越來越快,很多過去需要仰賴人來做的事情,都逐漸被這些技術取代,因而讓不少人有種焦慮感。這份焦慮感來自於,到底人的存在還剩下什麼。結果,靈魂似乎就成了現在的解答,因為現在很想還沒有技術,宣稱可以拷貝靈魂。可是,我們這樣的想法,會不會過於天真且無知呢?
靈魂究竟是什麼?
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用「這東西缺乏靈魂」,來表達一個東西,可能過於制式,或應該說太像機器生產出來的。但是,怎麼樣的東西才是有靈魂的?
我自己粗淺的認定,是當一個東西,能夠讓你輕易就感受到表面之外的意涵,就可以算是有靈魂的。像是《緝魂》的主題曲「不苦」,我就覺得是很有靈氣的一首歌。節錄一小段跟大家分享:
十月懷胎 啼哭 苦難之初
歲月流逝 白首 衰老孤獨
病痛束縛 荼毒 肉身難處
無常降臨 身滅 虛無白骨
剛剛的描述,是把靈魂視為一個形容詞。然而,當靈魂是名詞而不是一個形容詞的時候,它通常被認定是一個非物質的產物。如同牛津辭典還有教育部國語辭典上針對靈魂的定義,都有這樣的意涵:
牛津辭典:the spiritual or immaterial part of a human being or animal, regarded as immortal. 人或動物之中,靈性或非物質的部分,被視為是永恆的。
教育部辭典:1. 附在軀體上作為主宰的一種非物質成分,一旦脫離軀體,人便死亡。也指人死後的鬼魂。《楚辭.屈原.九章.哀郢》:「羌靈魂之欲歸兮,何須臾而忘反。」漢.蔡邕〈陳留太守胡公碑〉:「靈魂徘徊,靡所瞻逮;惟其傷矣,胸肝摧碎。」
2 心靈、精神。如:「靈魂深處」。《楚辭.屈原.九章.抽思》:「何靈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與吾心同。」
3 指人格、良心。如:「他為了眼前利益,不顧大局而出賣靈魂。」
美國心理學會上,針對靈魂是這樣定義的:
the nonphysical aspect of a human being, considered responsible for the functions of mind and individual personality and often thought to live on after the death of the physical body. 人體非物理的面向,被認為負責心智以及一個人的性格,且通常被認為在身體死亡之後,還會存在的。
這邊,可以發現東西方哲學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或許受到耶穌宗教的影響,認為靈魂在肉體死亡之後,還會存在。然而,東方則認定身體死亡,則靈魂會有所轉變,可能是成為鬼魂或是輪迴到另一個個體中。
只是,當一個東西是非物質的,以現在的科技來說,真的還很難有科學上的驗證。雖然有一種說法是,靈魂的重量大概是21克,但後續更多的證據認為這個說法並不足以採信。
如果我們真的要知道靈魂有多重,我們要很明確知道,靈魂離開身體前後的重量,最好是離開那個瞬間的前後就量測。但是,現在誰能說清楚,靈魂若真的有,又會在什麼時候離開身體呢?
又順著這個邏輯,一些乩童,是否在被附身的時候,體重也會有所增加呢?雖然被附身的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也不是現在就能用科學來解釋的。
有人真的沒有靈魂嗎?
雖然我們會說一些人的行事風格沒有靈魂,但我們真的能說誰是沒有靈魂的嗎?恐怕也不行。因為,通常我們這樣說的時候,是因為那些人做事情的風格,很制式、沒有甚麼變化。可是,他們有可能在別的部分並不是這樣的,那我們又怎麼能說他們是沒有靈魂的呢?
那植物人或是重度失智的人,到底還有沒有靈魂?這恐怕也不是很容易回答的問題。影集黑鏡當中有一集《黑人博物館》,當中對於植物人的意識經驗有個想像,就是他們只是無法表達,若有一個可以表達的管道,那麼他們的意識還是存在的。所以,有可能他們的靈魂也是存在的?
過去,人工智慧沒那麼聰明,我們對於它們有沒有靈魂,會很明確的認定是沒有的。但是,現在連人工智慧都能被認定能創造自己的溝通方式了,誰又能肯定的說他們沒有靈魂呢?
會不會靈魂的說法只是一種慰藉?
前面有提到,東西方社會雖然對於靈魂何去何存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個共通的點,就是都不認為靈魂在肉體死去之後,就不存在了。只是,會不會這樣的說法,只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好過一點,不會擔心自己死去之後,就真的和這個世界沒有關係了呢?
在甚麼幾乎都可以長久保存的現在,似乎這樣的焦慮感也沒必要了,我們是不是也該重新檢視我們對於靈魂的看法呢?
我反而希望人死後靈魂消失 , 幹嘛一定要存在在這世界上 , 意義何在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