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更好的自己

真正喜歡的人事物,存在嗎?

最近有個新的影集「真愛基因」,故事探討未來有個技術,可以利用基因,幫助人們找到和他們最適配的那個對象,也就是說用基因來幫助人們找到真愛。

影集中描繪這種技術神準,只要遇到那些基因上與你適配的對象,你就會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對這個人著迷,而且一見如故。

不過,從劇情中的鋪陳,不得不讓人懷疑,這種配對找到真愛的過程,多少有一些心理暗示的成份。否則,劇中一些不知道自己基因彼此配對的人,雖然可能展現了對彼此的好感,但不至於到即刻就認為這個人是自己的真愛。

基因主宰了我們的偏好嗎?

不論是從這個影集,或是有一本科普書「我,為什麼會這樣」當中的描述,基因似乎主宰了我們天生的偏好,像是有些人會喜歡綠花椰菜,有些人不喜歡等等的。

但是,基因真的會決定一切嗎?恐怕不會,否則一個人不會從一開始討厭一個東西,到後來轉變對這個東西是很喜歡的。就像一些外國人剛到台灣的時候,會覺得臭豆腐很臭、不好吃,但生活一段時間之後,會轉變對於臭豆腐的態度,甚至有可能愛上它。

只能說,基因對於我們的喜好,扮演了一部分的角色。至於到底是多重要的角色,很難去判定,有些喜好可以因為經驗而轉變,有些又不行。

我覺得基因能夠幫我們界定的只是一個大概的方向,確切到底該怎麼發展,還有賴後天經驗的幫忙。畢竟外面的世界變動那麼快,而人類這幾千年來的變動並沒有那麼大。

即使我們那這兩百年做比較,雖然人類壽命倍數的增長了,已經是相當巨大的轉變;可是這兩百年,人類生活型態有極大的變革,兩百年前的人們,哪會想像未來只要在一個小東西上按幾下,就可以即時傳遞訊息給在地球另一邊的友人呢?

所以,這或許是我們先天設置的一種保護措施,不會過於特定,而是保有一些彈性。否則,這個人可能生下來就等著被淘汰了。

那麽我們怎麼找到自己的真愛呢?

我覺得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多去看看,多去體驗。但是,問題來了,如果我們是走馬看花,那麼怎麼會知道自己對這個人或事物有多喜歡?如果每個人或事物都花了一段時間,才知道自己其實真的不是真的喜歡,那很像也行不通。

或許因為有這樣的困境,科學家們,特別是心理學家,想要用各種方式來協助人們找到真愛。比方說各種性向測驗,或現在比較潮一點的,透過腦部活動來做喜好的建議。

這些方法固然有幫助,但都有所侷限。就拿性向測驗來說,開發的過程中,通常是問一群人很多問題,然後從這些問題的回答中,嘗試去萃取幾個面向的特質。之後,從一個人填答這些問題的表現,來反推這個人具備怎麼樣的特質。

這過程中,有很多人為介入的因子,比方說我到底要把回答萃取為幾個面向?是五個,還是十個,還是更多呢?更別說一開始問題問的是否夠全面性,有可能本來涵蓋的範圍就不夠廣,那怎麼能幫忙人們去釐清自己的性格呢?

還是,我們該愛當下所擁有的?

會不會,真愛的存在,只是一種過於浪漫的想像,或是一種讓不肖業者可以斂財的說法呢?

以前的人們,很少是自由戀愛的,但你說他們跟現代的夫妻相比,真的比較不相愛嗎?不盡然。當然,到底什麼叫作相愛,也是一個可以爭辯、討論的議題。

如果,我們都練習在每一個愛的過程中,認真去感受、體驗,或許我們有機會可以逐步找到自己真正愛的是什麼。若愛的對象是一個物或事情,你可以輕易轉換自己的喜好。

但是,若這個愛的對象是一個人的時候,你想的恐怕要更多一點。畢竟,你可以覺得自己沒那麼愛一個人了,但對方不一定是這樣認為的,那若你只看重自己的那個部分,是不是有點太自私了呢?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