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關聯性呢?
在開始之前,我想先告訴大家,使用中文這件事情,對孩子來說就是很好的關聯性訓練。有研究者分析了嬰兒在學習英文、中文的時候,到底先學會哪些類型的字詞,結果他們發現,在英文中,嬰兒比較早學會物品的名稱,在中文中,除了物品的名稱之外,他們發現孩子比較早學會動詞,而這件事情對孩子關聯性能力的發展是相當有幫助的,因為動詞本身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要表述兩個東西之間的關係,像是我跑去那邊、我想要吃水果等等。
有一個研究讓孩子看這些圖案,然後請孩子判斷,到底哪一個組合才會讓音樂和發出聲音。結果他們發現,講英文的孩子,比較傾向專注在物品層面,所以他們會選擇藍色的方形。但是,講中文的孩子,比較傾向專注在物品之間的關係,所以他們會知道兩個形狀不同的東西放在一起,才會讓音樂盒發出聲音,會找到正確的答案。

除了仰賴中文使用本身之外,有太多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訓練關聯性,比如你可以刻意打造一些可以找到關聯性的情境,比如孩子如果穿一件有猴子的衣服,你可以穿一件有香蕉的衣服,如果孩子沒有馬上發現這之間的關聯性,你可以提示他,是誰喜歡吃爸爸或媽媽衣服上的東西呢?
多帶孩子接觸不同的事物,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因為當孩子不會直接表達這個東西是什麼的時候,他們很容易就會利用關聯性來做描述,像是我家二寶有次看到英文字母W,馬上就說,這好像麥當勞的符號喔!因為他當時還沒學會W這個英文字母,但是他就利用他懂的方式,來描述這個東西。
怎麼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主動性呢?
我認為要掌握兩個原則,第一個就是爸爸媽媽不能太主動,第二個就是要故弄玄虛。我先來說爸爸媽媽不能太主動這件事,這真的很不容易,因為我們看到孩子在做事情,如果出錯了,難免想要出手。或是有些時候怕孩子麻煩、不舒服,都會幫他們把事情打理好。說真的,這些爸爸媽媽的細心呵護,對孩子不一定是好事情。之前我看到有則新聞,說有孩子到北京念大學,很少吃水果,因為他之前在家吃水果,都是媽媽去皮擺盤好的,他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就乾脆不吃,或是買別人處理好的水果。
這也不是說你就把孩子放養,任由他們自己去發展,這也是不好的。對越小的孩子,你該給的引導要越多,依據孩子的能力,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度,讓他們可以自由發揮。就拿畫畫為例子,有些爸爸媽媽擔心孩子到處亂畫,就不願意讓孩子嘗試。那麼,你可以找一些用水來做畫的材料,或是一些方便用水洗掉的,就不用擔心孩子把自己身上弄髒或是弄髒家裡了。你也可以善用白板、磁鐵還有白板筆,這樣既可以方便創作,又不用擔心孩子弄髒。當然用數字產品也是另一種做法,這個我個人是比較不推薦學齡前的孩子使用,可以當作輔助就可以,還是以摸得到的素材來做使用。
那麼要怎麼故弄玄虛呢?就是要保留一點神祕感,不要甚麼東西都直接給孩子。比方說,你買了一個禮物要送他,你可以安排一些要完成的任務,孩子為了要得到禮物,就會想盡辦法達成任務。
在生活中,你也可以故意做一些與孩子熟悉的程序不同的事情,來試探孩子有沒有發現,然後讓孩子詢問你,為什麼今天要這樣做。如果孩子有發現這些不同,你記得要鼓勵他,讓他會更有動力去主動做探索。
孩子們其實都很精明的,當他們發現有甚麼不一樣的做法時,你記得要耐心的回應他們,而不是隨便呼攏他們。每一次這樣的互動,都是很好的學習機會。像我有時候開車會故意走不同的路,老二就會問我,為什麼今天走的路和平常不太一樣,我就會說那是因為導航預估我們原本走的路會堵車,所以我們換另一條路走走看,說不定這條路會比較快,也會發現不同的店家。
另外,你的身教也非常重要。如果你是一個喜歡主動探索的人,孩子也會學習你的做法,所以以身作則是很重要的。像是你不要每次都只聽固定的音樂,可以找一些音樂平台,播放不同的音樂清單,孩子看到你這樣做,或許也會想要嘗試不同的事物。
主動探索這件事情,對於孩子的未來發展真的是非常重要,你絕對要想辦法讓他養成這樣的習慣。畢竟,現在很多的學習資源都在互聯網上,是不缺乏的,但是你要有動機想要去找、去學習。所以,讓孩子養成主動性是非常重要的。
怎麼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韌性呢?
接著我們來談談韌性,這同樣也是考驗爸爸媽媽的耐心,因為我們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會很想要介入。但是,這樣就沒有辦法訓練孩子的韌性了。我們能夠做的就是讓孩子知道你會支持他們,並且會接受他的成功或是失敗,不要那麼結果論。這樣的心態很不容易,畢竟我們都會希望孩子可以成功,可以獲得肯定。
可是,大家也都知道比賽獲勝的人是有限的,有的比賽只有一個冠軍,有的比賽是符合一定水準就會得到肯定。但是,真的就不是所有人都會得到獎勵。 你要鼓勵孩子從過程中有所獲得,而不是在意最終的結果,這樣孩子才不會在得不到獎賞的時候,就選擇放棄了。
我建議你是帶孩子去接觸新事物的心態來參加比賽,那麼孩子就在當中找樂子,而不是處心積慮想要得獎,得獎還好,就怕沒有得獎了,反而會很失落。關於這件事情,我有好一些經驗,老大參加過不少比賽,我可以很明顯觀察到,當他很在意輸贏的時候,通常結果都不太好。他還因為參加武術比賽結果一直沒有起色,後來就放棄了學習兩年的武術。
後來他學習西洋棋的時候,我就特別體醒他,我們是來闖關挑戰的,看看有哪些厲害的對手。當心態轉變了,他也比較能夠接受失敗,前一陣子,他連續三個周日,都比了一整天的旗,雖然最後沒有獲得晉級,但他收穫的是滿滿的成就感,還會跟我說,我第三次有進步,還打敗一些年紀比他大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