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個部分,我要先告訴大家,到底哪些學習有關係的特性,和智力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第一:關聯性
關聯性是大腦運作的根本,大家可能聽過孩子剛出生的時候,神經元的數量是快速增加的,然後在三歲左右到達一個最高峰。關鍵的還不只是數量,而是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在孩子三歲之後,大腦會逐逐步修剪部必要的連結。那麼,到底大腦怎麼知道哪些神經元要怎麼彼此連結,那些連結是有意義的,該保留的,哪些又是不該保留的呢?
我先來說第一件事情,大腦怎麼知道哪些神經元是要彼此連結的。簡單來說,這事情是先天就規劃好的,每個神經元都有既定的安排,在沒有受到干擾的狀況下,會與該產生連結的神經元產生連結。有些神經元只會跟鄰近的神經元產生連結,有些神經元則會延伸相當長的長度,並且與很多不同的神經元產生連結。提醒一下大家,雖然這邊我是用連結來描述神經元之間的關係,不過各位要知道神經元之間並不是有實際上的接觸,只是他們之間是有關係的、會相互影響的。如果我們用一個企業來形容,有連結的員工,就是那些會約了一起吃飯、出去玩的那種,而不一定是座位在附近的員工。
剛剛有提到了,在沒有干擾的狀況下,神經元都會找到彼此,並且產生連結。但是,如果有干擾,像是可能腦部發生病變,這原本的配置就會受到影響。有些時候,大腦的發產確實就會受到影響,導致發展變慢,甚至沒辦法發展某些能力。但是也有的時候, 可以通過一些外在的刺激、經驗的積累,來做彌補。像是有些天生就失明的人,原本該負責視覺處理的神經元,就會轉為其他用途,像是觸覺等等的。
剛剛我說了到底大腦怎麼知道哪些神經元要彼此連結的,接著我來說說到底大腦怎麼判斷哪些是該保留的連結,哪些又是不該保留的連結呢?這個和經驗本身就比較有關係了,拿語言處理作為例子,各位爸爸媽媽可能都聽過,很小的嬰兒,其實是能夠區分很多不同的語言信息,但是到了六個月之後,會對於自己周遭常聽到的語言比較敏感,如果周遭比較常聽到普通話,那麼就會於普通話是比較敏感的。這就是一個很經典的例子,大腦會認定只有哪些語言信息的區分是對個體有意義的,會把這些部分作保留,其他的就會排除。
這倒不是因為大腦偷懶,而是因為大腦的運作是很耗費資源的,如果用不上的東西,就要做資源的控管。也就是說,如果你提供了一個環境,讓孩子覺得他很像甚麼都不用作,那麼很多神經元的連結可能都會逐步消失,因為保留這些連結,對於孩子的生存沒有幫助。相對的,如果孩子所處的環境,讓大腦覺得還有很多發展的可能性,神經元之間就會繼續產生連結,來符合這樣的需求。不過,這也是會一定限度的,畢竟越複雜的一個運作,需要耗費越多的資源,而且運行起來也可能會比較不順暢,所以大腦也不會無限擴張自己的功能。
第二:主動性
前面我提到了,如果環境是比較多刺激的,會促進大腦的發育。但是,如果缺乏主動性,總是被動的等上環境來給予刺激,效率也會不大好。主動學習、主動去做練習,才有機會去修正自己的作法,讓自己對於知識有更好的掌握。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聽力受損的孩子,不一定是啞吧,但是因為他們沒有機會聽到自己發出的聲音是甚麼樣子的,也就不知道自己的發音是否是正確的,別人也會因為聽不懂,沒有辦法給他們反饋。漸漸的,這些孩子可能就會放棄講話了,因為反正講了別人也聽不懂,沒有辦法達到溝通的目的。
主動性對一個人的影響真的很大,前一陣子我帶孩子去旅遊,酒店的遊戲室擺了一款很新的遊戲器。我摸了一下,發現自己實在是玩不來,就放棄了。但是老二不一樣,他覺得這東西很有趣,覺得玩遊戲很刺激,因為他很主動,所以沒多久,他的技術就超過我了。
我自己小時候的經驗,也告訴我主動性真的非常重要。我母親是位英文老師,以那個年代來說,我算是很早就開始學英文的。但是,我也必須坦白,學了那麼多年的英文,還真的是程度很差,不知道要怎麼靈活運用。不過,有一年我們舉家去了美國生活一年,那一年我和的的都去上當地的小學,因為要聽懂老師上課的內容,要和同學互動,我們都很主動的想要把英文學好。成果也非常明顯。
也就是說,讓孩子學習最好的方法,是要激發孩子的主動性,而不是成天把東西塞給他們。被動學習不是一定沒有效果,只是效率會遠遠不及主動學習。就像孩子如果喜歡彈琴,你安排他去上課,才會快速進步。
第三:韌性
那麼,剛剛說了關聯性、主動性,接著要跟大家談的韌性 resilience 可能比較少被提到跟學習、智力發展是有關的。不過,如果我們把韌性當作挫折忍受的一種能力,那麼爸爸媽媽就比較好理解了。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如果一個人面對挫折時,能夠不輕易退縮,而是選擇面對,那麼就能有機會自我突破,創造新局。從大腦運作的方面來看,就能促成新的神經元連結,而不是錯失了形成新連結的機會。
所以,爸爸媽媽不要一直想要保護孩子,不讓他們遇到挫折。因為遇到挫折,反而會讓他們有動力想要去找到新的解決方法。就像孩子疊積木的時候,一開始可能總是疊不高,但一次又一次的經驗,會讓他們找到新的方法,而韌性的培養,就是讓孩子有意願反覆去嘗試,進而為自己帶來成長。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