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12月20日之前,若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我的答案肯定會是:不用吧!
但是,若你在那之後問我,我會告訴你,可以仔細想想再評估。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答案很顯而易見,就是因為我自己體驗了人生的第一場半馬(21公里)。當初會報名台北馬拉松完全就是一個意外,因為剛好看到公車上在介紹台北馬拉松,想說自己沒有體驗過,不如就來報名一下,反正抽籤抽到就跑,沒有抽到就算了。
大概因為疫情的關係,今年的中籤率比較高,我也就中籤了。當時我心想,既然老天都說我可以跑,那麼我就來跑吧!
準備期
因為我一直有跑步的習慣,平常大概是一天三公里,所以不是完全從零到有的過程。但是,實在很不認真的準備,我只有在週末有時間的時候,會跑個半小時。
一直到了十二月,我本來預想是每天要練跑一個小時,後來只有跑了六次。我記得第一次跑完一小時(9.7km/hr),有種快要往生的感覺,我都不確定跑完半馬到底是怎樣的狀況。
不過,後來幾次就比較好了,沒有特別的不適。練跑的過程,也意外發現認識的朋友也要跑,而且人家可以很有經驗的跑者。他看我練習的速度,覺得我一定可以跑完,而且會比練習的時候還快。
當天

前一晚,我刻意要提早睡覺,但是睡得很不安穩,還錯過了第一個鬧鐘。起床後,急急忙忙得出門,也不敢去等公車、捷運,直接騎著youbike前往起跑點。
因為不確定最後可以停在哪,我在還有一段距離的地方,就把腳踏車歸還,用走的前往會場。一路上看到其他跑者,安心不少,自己應該不至於趕不上。
要把衣服寄放,實在是個有點麻煩的過程,因為人太多了,寄放衣服的車子也很多,我被安排的剛好距離我很遠。我大概花了十五分鐘做這件事情,然後寄完衣服就順著人潮往聚集地出發。
在6:45左右,我登入了愛迪達的app,想說可以累積軌跡,然後換個贈品。但是,後來手賤登出後,就再也登不進去,唉…
到了七點起跑的時候,剛開始人潮動得比較慢,幾分鐘後我才終於通過起跑點。於是就開始過關斬將的過程,剛開始人比較多,也有點難超車,在跑了兩公里左右。看到了2;30小時的領跑員,感謝朋友告訴我這樣的資訊,不然我根本不會知道,那些帶著氣球的跑者,到底是怎樣的角色。
超過2:30的領跑員之後,就知道自己該再跑快一點,因為才有機會超越我平常練跑的速度。到了五公里的補給站,我特別停下來找了老虎堂的奶茶喝,因為兩個小孩看到我馬拉松的傳單,對這個補給站的奶茶最感興趣,爸爸要幫他們圓夢一下。
接下來就是中山北路衝刺階段,這裡超過了全馬5:00還有4:30的領跑員,也遇到了盲人的領跑員,實在是很新鮮的經驗。
過了北美館的上橋,是個讓人有點沒力的過程,但是過了這邊就差不多過了一半。接下來的過程,就是耐力讓人堅持下去,讓工作人員幫忙噴了幾次肌肉舒緩的噴霧。
在上了麥帥二橋的時候,覺得終於終於快要到了,但真的是靠毅力繼續跑,一路上也確認自己的速度,覺得有機會兩個小時跑完。

在經過終點的時候,大會時間是2:07:30,還不錯,比我自己設定的時間還快。然後就是一路拿獎牌還有其他補給品,路線是單向的,所以很順利完成。

之後,拿了衣服,在小巨蛋捷運站的廁所更衣,就搭公車回家放空了。
跑後
跑完的當下,腦子有點空空的,只是覺得自己跑完了,而且贏了兩位我心中的假想敵,哈哈
其中一位是安可的創辦人雄哥,他已經六十多歲,但跑田中半馬居然是兩個小時多一點點,根本比我練習時還要快。第二位是我的導生,因為在導生聚的時候,我表明自己要參賽,她就說她之前跑的成績,也是讓人覺得很有壓力。
後來,發現自己的成績,比經過終點的時間快,差一點點就進入兩小時,早知道如此,我肯定會加速,讓自己破2的。
查成績的過程,也意外發現,原來有一位跑者跟我同名同姓,我還很無聊去查了他的照片。

在跟家人描述馬拉松的過程,發現這是一種讓人很嗨的感覺,也難怪很多人為此著迷。後來,我仔細想想,很像從學校畢業之後,很少有那種,只要你努力,就能有所獲得的事情。馬拉松剛好就是一個,只要你有心去練習,絕對能持續進步的一個活動,而且人人平等!
我這次是一個人跑,看到有些人是幾個人一起跑,覺得很羨慕。下次,或許也該找人一起跑,那樣可以彼此鼓勵,或許成績會更好。
其他反思
- 這活動很不環保:一路上很多環保雨衣、口罩,更別說補給站一堆的紙杯、海綿,實在非常浪費。當然,這很大一部分可以從個人做起,我下次應該機會自己帶著小水壺跑
- 加油真的很有意義:一路上很多陌生人在路旁幫大家加油,覺得很讚!或許,我們在生活中,都該樂於當個啦啦隊,幫其他人加油。
- 不該被年齡限制:一路上,看到年紀看起來比我大的跑者,我就會努力超越他,這實在是一種心虛的展現。不論性別、年齡,每個人各自有實力,這不該跟他們是怎麼樣的人掛勾的。不過也謝謝他們,讓我再加速了一些些。
- 不能背背包:我這次帶了一個小背包,真的很不方便。下次一定要有個腰包,還有要買一個掛式的耳機,無線耳機很難不從我耳朵掉出來
我還會跑嗎?
因為我的導生這次過程不太順利,她覺得沒有展現自己的實力。所以,我們相約要跑明年的國家地理雜誌的半馬。之後怎麼發展,我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