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帶孩子去買參考書,老闆問說,你要簡單一點的,還是難一點的?這讓我有點猶豫,選簡單的,怕孩子會太安逸;選難的,又怕孩子會有挫折感。
其實不只買參考書,我們的生活中不斷面對這樣的選擇,很多人因為怕自己被淘汰,所以不敢選那個比較簡單、安逸的選項。有些人則是不顧一切後果,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我們到底該不該把自己推向極限?
每個年齡層的人,都會面對這樣的問題。我想各位小的時候,應該都被父母恐嚇過,說甚麼不好好念書,以後找不到好工作。現在已經是父母的你,可能也用類似的方式恐嚇自己的孩子。可是如果連你都沒有把自己推向極限,你怎麼可能把孩子推向極限呢?
但是,我們先往後退一步想想,發揮一個人最大的潛能,真的是對每個人來說、對於社會來說最好的嗎?或許是《黑鏡》看太多,我不禁有個暗黑的念頭,就是以後有一種技術,可以精準知道一個人的潛能在哪裡。如果系統偵測到這個人在放鬆的時候,就會提醒這個人,你現在沒有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請立刻改善。
一開始,這樣的設計可能不錯,因為每個人都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但是,開始有人會產生不滿,覺得不能放鬆很累,開始有反叛的行為。為了修正這樣的瑕疵,系統開始允許大家可以設定放鬆的時間,甚至用某種交易方式,來換取一些放鬆的時間。放鬆時間就成了一種貨幣,非法被交易,像是電影《鐘點戰》(In Time) 一樣。
聽起來有點科幻,但這樣的體系,其實離我們並不遠。現在我們不就會依據一個人的智力測驗等,各式各樣的方式,來評估一個人的能力,並請提供適合這個人的素材。
目前這樣的做法是有缺憾的,因為一個人或許智能上發展很成熟,但其他方面沒有同步發展。若沒有審慎安排,對這個人以及社會來說並不是最好的安排。日前在中國,就有一個孩子,因為非常聰明,13歲就上大學,還獲得企業的贊助。結果,因為成迷於電玩,不僅贊助沒了,自己的前途也堪憂。
簡單不一定離極限很遠
在心理學領域,倒U曲線是一個常常被提到的現象,簡單說,就是人的狀態,在剛剛好的情境下,會有最好的表現。像是,完全沒有壓力和過於大的壓力,都會讓一個人表現不好;只有剛剛好的壓力,才能促成一個人有好的表現。
那麼,若一個人選擇處在這種剛剛好的狀態,到底算不算是把自己推向極限?就像有些創作人,可能必須要做一些事情,才能夠有靈感創作,那麼當他選擇這樣做的時候,我們該說他很廢?還是他在挑戰自我的極限呢?
在另一個極端,有些人看似很努力突破自己,也可能只是在麻痺自己,不想讓自己空閒下來。反正別人都看到自己很拼命,就算成果不好,也會基於同情,不會對自己太嚴苛。
你能承受自己選擇的後果嗎?
很多時候,人們是能夠接受自己選擇的,至少在沒有別人的意見之前是如此。可是,我們基本上不可能把自己抽離於周遭的人們,不論這些人的親疏遠近,他們都有可能對我們產生影響。
當然以上是針對亞洲社會的狀況來描述,在個人主義盛行的歐美,狀況可能好一些,我們也才能看到一些人,即使過著客觀標準不怎麼樣的日子,自己也是很從容面對。到底這些人是在這樣的狀態下,成就了自己的極限,還是他們選擇聽天由命呢?
或許我們一直以為自己有選擇權,但其實根本沒有… 一直都沒有。
向 《黑鏡:潘達斯奈基》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