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最近太多事情,然後又因為開始看《黑鏡》,厭世感有點到了最高點。第三季是一個分水嶺,從小預算的英國影集,變成大預算的美國血統的影集,私心喜歡英國版的多一點點。
變成美國影集後的第一集《急轉直下》(Nosedive) 是我欣賞的英國導演Joe Wright執導的,簡單來說描述未來的世界會把評分系統發揮到極致。現在或許只有在借貸的時候,才會被查所謂的信用分數;然而,在劇中的世界,一切都跟評分有關係,而且妳可以幫所有人打分數,而且可以持續更改這個分數。
劇中的女主角為了要提升自己的評分,決定要參加一位老朋友的婚禮,身為伴娘的她,希望透過動人的致詞,讓評分都很高的賓客給予她很好的評價,讓她可以成為更等級的人,那麼就可以得到很多好處。
最後的發展,大概是可預期的崩壞了… 不過,相較於前兩季的內容,這一季的結尾多了一些更明顯的批判,認定具中描繪的那個未來機制是不好的。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
你或許會覺得那樣的劇情離裡有點遠,其實不然,你想想看,你平時的工作是不是被考核?你在社交媒體上貼文,別人是不是會給你不同的反饋?或是你去了一間餐廳,你是不是會幫他們打分數?
這些不都是跟評分制度有關係呢?你是怎麼看待這些評分系統的呢?你是不是也曾經口是心非?明明覺得這位外送員還不錯,帶若給不好的評價,就可以獲得一些折扣,於是你決定要給外送員不好的反饋,反之亦然。
我曾經和一位清潔公司的服務人員聊他們的評分制度,我說這制度對你們真的有影響嗎?他說當然有,因為你的評分和服務時數,決定你服務的訂價,只有到達一定的水準,才能夠設定比較高的定價。但他說,有些人雖然可以設定比較高的訂價,但訂價太高會把消費者嚇跑,所以反而有人會把定價設比較低一點。當天的服務,我不能說我非常滿意,但我覺得大家都在江湖上闖蕩,所以直接滿分評價。
人為的分數看起來不客觀,但你以為那些用制式標準的評分系統就客觀嗎?其實不盡然。就像在高教體系裡,很容易用發表的成就來幫老師們打分數,但是到底要怎麼計算這個分數才合情合理呢?有某非常KPI導向的學校,用一個非常複雜的機制,我有次因故必須要去算自己的分數,才知道,原來有學校是這樣在搞的。
制度真的會影響人的行為嗎?
表面上,我們可能覺得不會,但本質上,我們早就被制度所洗腦了。從小開始,我們就被教育要遵從各式各樣的制度,在家裡可能有家裡的規矩,到了學校、出了社會,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制度要遵循。
只要你遵循制度,你就會獲得比較多的好處,一切無關好壞,只關乎於你與制度的適配程度。說穿了,越懂遊戲規則的人,才會成為贏家。
說起來有點哀傷,但若你真的在意制度給你的評價,那請不要盲目努力,你該做的事情是先搞清楚那個制度是怎麼運作的,然後想辦法花最少的資源,獲得最高的評價。有點像是你在追女朋友的時候,你會想辦法打聽這個女生的喜好,然後投其所好一樣。
在奴性高,或應該說自我意識不是那個高漲的國家,制度的影響更是不容小覷。就拿疫情以來戴口罩這件事情,在亞洲國家,普遍配合度非常高;在歐美國家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他們會認為戴口罩侵犯了他的自由,其他防疫措施也都是如此。
既然我們那麼容易受到制度影響,我們真的要在制度制定的時候,就要有好的把管。千萬不能用一個僥倖的心態,認為試行一下沒有關係。這就很像心裡學說的foot-in-the-door effect,就是說你一旦讓推銷員進入你屋內,你就很有可能會被步步逼退。
制定制度的單位,該扛起責任,在制度制定前多方交流、溝通,以確保制度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益。最近蠻高興健保醫材要設置上限的事情被廢止了,這個制度真的是充滿很多邪惡的一個制度,還好懸崖勒馬,否則到時候就會有各種奇怪的因應方式出現了。
從另一個角度說,如果你今天希望改變別人的行為,那麼也可以從制定一個制度開始做起。雖然我知道這樣很有效,但我常會覺得,如果別人是因為制度這樣規範,所以才決定要做某些事情,那真的很悲哀。有點遺憾地告訴大家,現狀幾乎就是制度引導行動。
花點時間檢試一下你自己的生活,你是否有做些自己想做而做的事情,而不是因為應該要做,所以才做的。想清楚了,或許就會多一些認命,少一些糾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