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每件事情都有至少兩種解讀的方式,只是我們往往只看到其中一種,而且認為這個觀點才是對的。
就拿最近美國一位黑人被警察虐死的案例來說,幾乎所有的聲浪一片倒地在檢討警察,認為警察有嚴重的種族歧視。因為沒有警察直接的說法,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知道這次的虐死案件,倒底有沒有歧視的元素,只能說警察執法過當。
美國一位黑人女士,Candace Amber Owens Farmer 公開反對把George Floyd神化的現象,她列舉了Floyd的犯罪前科,以及他當時之所以會被逮捕的理由。很顯然,Floyd並不是完全沒有做錯事情,而是真的有做錯事,才會被警察逮捕。但,似乎這個事實都被大家忽略了…
越來越多這樣的事件,例如精神病患者犯罪,到底該受到怎麼樣的懲罰?怎麼樣的結局,才是所謂公平的呢?又例如,到底設定醫療器材的價格上限,究竟是一件好事情,還是一件壞事情呢?
該如何避免自己成為正義魔人?
- 第一步:沉默是金
我認為每個人都該練習先深思熟慮,在決定自己要用甚麼樣的態度來詮釋及解讀這件事情。如果你沒有辦法做到深思熟慮,通盤檢視,那麼你最好不要對一件事情有甚麼樣的看法。
在現在這個環境,要做到這一點,真的很困難。我們有太多機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訊息,還有很多是輕鬆易懂,甚至讓人過目難忘的。你多少都會受到這些訊息的影響,而且自己還不自知。
更多時候,你的同溫層瀰漫著一種氛圍,如果你沒有發聲支持,你自然會被貼上反對的標籤。嚴重的狀況,你甚至會被迫要表態,若不表態,就可能會接受到不同型態的霸凌。

最近有本新書《拒看新聞的藝術》也就是在談這樣的事情,作者認為新聞的呈現方式,很容易讓我們被誤導,甚至會傳遞錯誤的訊息。所以他認為,我們不應該要看新聞。
關於這一點,我非常能夠認同,因為現在自己在看不同媒體的報導時,都會很感概,根本沒有甚麼公正的報導。每一間媒體的報導,都有自己的角度、觀點,非常不公正。與其這樣,還不如減少接觸這些不公正的訊息來源,才能卻把自己的思緒部會受到影響。
- 第二步:截長補短
不同的論述之所以會存在,一定是有一些優點的,至少從某些人的觀點來看是有優點的。那麼,我們可以思考,要怎麼綜合這些論述的優點,來產生一個新的說法。當然前提是,這些優點之間是不互相牴觸的,就像我們不可能期待要做到環保,但又想要在冷氣房裡工作。
當你仔細去看的時候,你往往會發現,不同論述之間的共通性,遠比你想像中的大。甚至有的時候,只是用了不同的說法,或是由不同的人所詮釋,就可能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就像之前Taylor Swift為LGBT族群發聲的時候,就引來一些質疑的聲浪,覺得她是蹭熱度,而不是真心的…
不過要做到截長補短,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需要有很大的雅量以及勇氣。或許真的太困難了,我們不常見證這樣事情的發生。就像youbike 2.0 所引發的爭議一樣,有些縣市就決定放棄youbike,而要採取別的共享單車模式。背後多少都意涵著不願意接受妥協、不想截長補短的原因。
就像我們自己,也可能因為不喜歡某個人,或是不認同一些理念,會寧願捨棄可能最好的做法,而屈就於次好的做法。
正義並沒有想像中的了不起
針對一些事情,可能真的有正義被伸張的那種時刻。但是更多的時候,所謂的正義,只不過是滿足了某些人的私慾。我沒有想要說罷免高雄市長的事情,大家不要有太多的聯想….
我們真的要很小心謹慎,不要因為一件事情,被包裹了伸張正義的糖衣,我們就覺得這件事情一定是正確的。就像所謂的環境友善,到底是不是真的環境友善?不少故事告訴我們,這些都只是披著正義標籤的不公。
所以,我們真的都該練習,不要太容易被表象所欺瞞,要練習去看內容物,而不是只看包裝。如果你都只看包裝,那麼到時候吃了虧,也真的只能怪自己當時糊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