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學生發了一個網頁的截圖給我,上面顯示有系上教授幫某個交友網站做推薦,她問我知不知情。我還沒來得急去問,學生發了另外一張截圖給我,原來這所謂的輔大心理系教授推薦,談的是輔大臨床心理系,而不是輔大心理系。

雖然這被掛名不一定就是不好,但我認為當自己名字或是系所名字出現在推薦的位置,就要有具體推薦的事實,至少要是知情的。我去函那個網站,他們的回應讓我傻眼,因為他們說為了流暢性以及排版,所以做了這樣的安排。我立刻清楚告訴他們,訊息的正確性和流暢性是兩回事,他們不應該做這樣的處理。一天後,他們的網站做了修正,把輔大心理系移除了(雖然一些地方還沒有改)。
或許大家還沒有機會感受到自己的名聲,或是你隸屬的學校、單位的名聲,會對於你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但請相信我,這個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特別是對你越陌生的人,越容易會被這些謠傳的印象所影響。
我記得很深刻,在當兵的時候,有位同仁告訴我,她覺得我跟她印象中的台大學生很不一樣,沒有那種傲氣。雖然當時會覺得這是個誇獎,但後來想想,如果她沒有機會跟我共事,那麼她看到我的背景,可能就會我就是另一個有傲氣的台大人。
反過來說,我們的所作所為,也會改變別人怎麼看待我們所隸屬的團體。所以,我常告誡學生,你們在外面的所做所為,也會影響別人怎麼看待自己的學校,不要想做甚麼就做甚麼。有些你在系上、學校習以為常的作法,在別人眼中可能會覺得很奇怪,甚至不能諒解。
雖然這些不諒解不一定就表示他們是對的,你是錯的。但是,在社會上,每個人本來就會有不同的觀點與看法,很少人在所有人眼中都是完美無缺的。重點是,你是否在意這些不諒解,以及能夠接受這些不諒解對自己的影響。
回歸個人,又該如何?
你我或許還不是名人,至少沒有人會想要報導我們去哪裡吃了甚麼,在IG上又發了甚麼照片,但並不表示你就可以不珍惜羽毛。你不知道哪一天,如果你紅了,別人回頭去挖你的過去,然後發現原來你也有黑歷史…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想一想你自己一個小時後,一天後,一個月後,一年後會怎麼看待這樣的事情。我自己有時也會被周遭的親友提醒,一個教授講話要優雅,不要發表甚麼不堪的言論。當下,我是有點惱怒,不過多數的時候,還是會乖乖刪文。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也越來越覺察到,幫別人留一條後路的必要性。這不是虛偽,而是幫助彼此保留一些彈性,誰知道你未來會不會需要那個人的協助呢?千萬不要嘴硬,覺得你以後不可能會需要那個人或是團體的協助!
或許我的個性比較怪,也可能是成長的過程有那麼一些不同,所以一直走著一條不典型的路。我覺得一個人的角色不應該被他的身分、標籤所定義。這樣的做法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就是你可以不受束縛,想做甚麼就做甚麼;缺點就是,有時候會換來別人的誤解,或是讓別人有點失望。
有幾次讓我印象深刻的經驗:
- 第一次跟我太太的家人家庭聚餐,會後太太告訴我,她的家人對我評價很差,覺得我怎麼可以這樣跟父母講話。她知道我們家人的互動模式,所以覺得這很平常,但也提醒我,還是要多留意。
- 在一個場合上,我談了科技在失智症的應用,會後主持的醫師就說,一個心理系的教授談科技,讓他有點意外,他覺得心理學和科技很難搭在一起。
- 有一次,我受邀去談如何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結果有位阿姨問我,黃老師你那麼年輕,你怎麼跟我們談老年幸福感的主題?
最後我想提醒大家,我們可以不因為一個人的階級、種族、隸屬的單位而用有色眼光來看待他們。但是,這並不表示別人也會這樣做。也因此,請珍惜你自己的名聲,也記得要幫你所隸屬的群體保住好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