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安慰劑效應,我想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不過,這樣的安慰劑效應,只有針對吃進去的東西嗎?我想應該不是的…
就像你欣賞的人,跟你說:「加油!一切會變更好的!」可能就會比起一個陌生人跟你講同樣的話,更有療癒的效果。也就是說,我們對於無形的事物也會有安慰劑效應。
我有些朋友喜歡算命,有時候他們會跟我分享算命的結果。對那些比較熟的朋友,我就會直接嗆他:「這跟我說的不是一樣嗎?為什麼我之前跟你講的時候,你都不願意聽,現在算命仙告訴你,你就願意相信?」朋友有點尷尬,但也不知道要怎麼回應我比較好…
不只是算命,我們其實面對各式各樣的訊息,都會有同樣的安慰劑效應。只要是來自你信賴的人,你就覺得這個說的特別有道理,對你特別受用。如果是來自你不喜歡的人,那麼就算道理再怎麼棒,你也聽不進去。
就像一些我的學生來找我,我會給他們一些建議,他們就會說:「老師,你跟我爸說的一樣…。」我就會反問他們,那你願意聽進去嗎?他們通常會說,如果是我講的,他們願意聽一下…
該怎麼善用這樣的效應呢?
這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如果你是希望別人相信你告訴他們的事情,那麼請善用一些做法,來強化自己的可信度。比方說,大家有沒有發現,電視上任何跟健康有關係的廣告,都會請醫生來代言,或是代言的人都會穿著醫師袍,就是希望這些可以提升你對於這個廣告的信賴程度。
另外,就是如果你很容易有知識安慰劑效應的話,那麼你就該多追蹤那些讓你信服的人,看看他們的言論,是否又能在生活的哪些方面,為你帶來正面的力量。只要這個人不會要你做壞事,或是跟你索取不符合比例原則的費用,那基本上沒甚麼不好的。
你甚至可以假裝一些話是你喜歡的人說的,那麼你就會更願意去相信這些話,進而對自己產生正面的影響。你可以用電腦合成語音的方式,讓人沉浸在某些大咖的聲音中(現在已經有這樣的技術了,就看各位有沒有想要使用)。
不想被知識安慰劑荼毒該怎麼辦?
如果你希望自己是被知識的本質所吸引,而不是因為這是某人說的,所以就選擇相信,該怎麼做呢?盡量不要去記人名是一種做法,也就是去標籤化。你只管到底這知識有沒有道理,而不要因為這是誰說的,就決定這是對的還是錯的。
如果你覺得這樣對提供知識的人太不尊重了,那麼就要練習,用客觀的態度來檢視每一筆知識。不能因為這是某個領域專家所說的,就認定他對於這個領域的見解一定是正確的。你更不應該因為一個人擁有高學歷,就認定他對所有的事情都很擅長。
我是怎麼面對的呢?
我自己或許有點鐵齒,平時很少是某位專家名人的粉絲,所以也很難受到知識安慰劑的影響。
雖說如此,我倒是越來越喜歡去看看別人面對生命的態度,像樹木希林女士的語錄,就讓人相當有啟發。或許,我追求的不是一種被動接受別人所灌輸的知識,而是一種經過自己咀嚼之後的產物,或是我太太說的de-tag過程,把別人的東西去標籤化,然後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形成一個新的東西。
不過,我的作法其實有點笨。因為安慰劑效應能夠放大知識的效益,那應該要盡可能讓安慰劑效應發作才對。或許,就是鐵齒的一些代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