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更好的自己

說他是錯的,你的論述才是對的?

如果你要證明一個人是錯的,你不僅要指出他錯在哪裡,你也要說明自己對在哪裡。不能只說別人錯,你就是對;或是只說你是對的,就認定別人是錯的

言論自由的後果,就是眾說紛紜,每個人都會有一種說法。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當兩個人的說法不一致的時候,通常人們會採取的策略就是,證明別人是錯的,並且強調自己才是對的;或是說自己是對的,所以別人是錯的。

這樣的做法看起來合理,但是在這個世界上,事情真的是非黑即白嗎?一定要說別人是錯的,才能讓自己的說法更有說服力嗎?

從人類決策判斷的觀點來看,這樣確實是有利的做法,因為我們錯誤的以為,當兩個人的立場相反的時候,只要我證明你是錯的,那麼我就是對的。但事情並非如此。


有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家彼得華特森讓受試者看到四張卡片,分別是A D 4 7 ,如果你想要確認母音的背後都是偶數,那麼你該翻哪兩張牌呢?很多人會選擇A 和4。但是正確答案是A與7,為什麼呢?

我們先來說簡單的,A是一定要選擇的,因為如果A背面不是偶數,那麼這個論述就不可能是正確的。D則是不用選擇的,因為我們想要證明的論述,和子音一點關係也沒有。

那麼為什麼不是選4而是選7呢?你先想想,如果4背後是子音,不是母音,那麼有關係嗎?其實是沒有的,因為這個條件是,母音的背後都是偶數。但是,並沒有說偶數背後一定要是母音。

相較之下,選7就很有意義了,因為如果7的背後是母音,那麼我們就可以說這個論述是錯誤的。

所以,我們除了證明自己是對的之外,還要證明別人是錯的,而不是片段的說別人是錯的,所以自己就是對的,或是自己是對的,別人就是錯的。

坦白說,每件事情都有各種不同的樣貌,即使有些時候,我們不願意去面對那些我們不認同的樣貌,但是也不能假裝它們是不存在的。就拿最熱門的台鐵大廳爭議為例子,一些人會用甚麼特殊文化來捍衛這塊區域的使用權益,但是我們都知道,這不是唯一一個該思考的角度。

想像一下,如果你推著嬰兒車,想要快速到達大廳的另一側,但是大廳擠滿了人,你要怎麼辦?你大概只能摸摸鼻子繞著大廳的周圍走,對推著嬰兒車的爸媽來說,這樣的距離沒甚麼了不起的。但是,如果是一位老爺爺,推著坐在輪椅上的另一半,那麼多走的那一段路,對他的體力來說,可能就增添了明顯的負擔。 

當然,這不是要說大廳就一定要暢空才是對的,而是我們在面對一個議題的時候,應該要客觀、全面去做評估,而不是無限放大自己支持的信念與價值,然後詆毀自己不認同的那些。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這些觀點會因為你的成長背景、你的人生經驗、你的利益而有所不同。講難聽一點,真的沒有甚麼一定對,甚麼一定錯的道理。即使你把法律規定端出來,也是如此。法律規定的對與錯,充其量只是制定法律的部門認定的,僅此而已。只是社會上有了共識,要把法律上認定的對錯,當作客觀的對錯。但是,這充其量只能說是相對的對與錯。

隨著社會越來越開放、多元,越來越多人會跳出來挑戰這些相對的對與錯,就有點像青少年很喜歡跟父母唱反調一樣。如果一個社會不能講理,只是一昧的用相對的對與錯來強調自己的正當性,那就像只會說我是你爸,你不高興的話,就自己想辦法一樣可悲。

不要綁架別人的聲音

現在,有些人有意見不敢表達,因為擔心自己會被圍剿。就像,有些人可能是支持某位大家都不看好的政治人物,但是他很怕自己表態之後,會被周遭的朋友霸凌。

只要你是想清楚的,那麼你就該有權利捍衛自己的聲音,即便這個聲音是不討喜的、政治不正確的。

一個成熟的社會,應該要包容各種不同的聲音,並且嘗試去了解彼此的異同。而不是一昧的頌揚某種價值,而詆毀另一種價值。我想,這是當今崇尚自由的社會都該學習的課題!

2則迴響

  1. 感恩我們活在言論自由的台灣,代價是必須學習容忍「直覺上不想容忍」的的那些人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