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已經看過《誰是被害者》,或是沒有打算看,再繼續往下讀
…
…
…
最近《誰是被害者》熱映,本來看似懸疑的連環殺人命案,居然是自殺者利用死亡互助完成遺願。雖然知道是杜撰的故事,但只要想到這件事情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就感到非常難受。
到底是為了什麼,讓這些人選擇了用這樣的方式來結束生命,而不是選擇一起去面對呢?如果這些人不是用自殺的方式,而是用安樂死的方式結束生命,我們又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看待他們的死亡?
一直到最後,觀眾可能都會有一種感覺,這些人真的是走投無路了,所以結束生命對他們來說,很像是比較好的安排。最後一集,雅均和海茵的辯論,導演、編劇或許希望我們可以相信海茵的論述,讓我們看到了那些結束生命的角色,其實都有一些值得盼望的事情,只是他們可能沒有察覺。
但是我必須說,對一些人來說,他們可能真的很難認同自己的生命還是有希望的,而且他們真的需要很多勇氣才能繼續活下去。就像每次有精神疾病患者自殺,都會有一些聲音冒出來說,他們有別的選擇,死不是唯一的選擇。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很遺憾的說,恐怕不是如此
對這些人來說,活著可能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但是為他周邊的人來說,他活著有比較高的機率會是比較好的選擇。所以,當我們要去評論一個人該不該自殺的時候,我們真的不能想得太簡單。
如果想要結束生命不是一股衝動,是否該被祝福?
自殺也好,安樂死也好,如果這個人深思熟慮後,還是希望結束自己的生命,我們到底該不該獻上祝福?這幾年好一些談安樂死的電影,「最後一堂課」是根據前法國總理媽媽的真實故事改編的,她因為自己老了,真的覺得自己已經活夠了。所以,她想要結束生命,並且在這之前去完成一些遺願。她的女兒從一開始的不諒解,到後來願意支持媽媽的決定…
自己完成遺願,就可以被歌頌,但用死幫別人完成遺願,就不行嗎?我不認為是如此的… 但如果這些人真的只能以死明志,那真的是令人非常悲傷的一個處境。
到底什麼時候生命該結束了,又誰有權力做決定,都是可以辯論很久的議題。之前傅達仁選擇安樂死,也引起社會很多的討論,但生命還有沒有價值,還值不值得,真的不是其他人可以決定的,當事人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只要自己覺得活著是有意義的,那麼別人就沒立場說他的生命是沒有價值的;相對的,如果當事人覺得自己生命已經到了終點,那我們頂多就是可以告訴他,終點很像還沒有到,至於他怎麼認定,真的也是需要被尊重的。
如果有一天你想要尋短
希望對多數的大家來說,都沒有這一天。但是如果真的有這麼一天,請你不要只考慮到你自己,也請想想你周遭的人們。因為你選擇結束生命,對他們也會造成影響,至少也要跟他們到別,請他們祝福你。
另外,也拜託你更全盤性的去思考,自己存在的價值是否真的已經蕩然無存了。每個人難免會失意,很容易掉進負面思考的無限循環中,無法客觀做判斷。有需要的話,也不要吝於去尋求專業的協助,真正專業的人士,會帶你看清狀況,而不是一昧告誡你不要尋短。
最後,希望這齣劇不是引發遺願自殺潮,也不要讓互助團體被汙名化,而是讓這些遺願被看到:
- 尊重個人的性別認同
- 不要因為自己的自大,看輕別人的努力
- 被壓榨的苦命勞工
- 被剝奪的名聲
- 非蓄意加害人的後悔
- 安養機構超收的憾事
另外,也由衷希望所有人都可以換個觀點來看看這個世界,不論是雅均也好,或是海茵也好,都該試著去想想,為什麼別人會有那樣的信念。自殺的人可能同時缺乏勇氣以及希望,這不是非黑即白的論述!
雖然自殺中有一部分確實是一時衝動,但不可否認有很多人繼續活下去對他們是一種折磨。我有看過瑞士商業化安樂死的要求,為了避免當代道德的問題,對於絕症之類必死之人申請會非常方便。但實際上拋開絕症限制,核心觀念就是如果一個人承受的痛苦遠高於快樂,那就有意義提前結束生命。
我覺得自殺並不是心理疾病的問題。我覺得痛不痛,我覺得難受傷心等等,應該由本人來評價。而如今卻把這種評價基準給了旁人,我覺得你只是不堅強,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