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版業不景氣的年代,教人怎麼成功的書和教人如何致富的書,一直都是很受到歡迎。或許自己自我感覺良好,但教人成功的書,實在很難讓我感興趣。之前有朋友推薦了《成功竟然有公式》,結果最得我心的居然是這句話
這些對成功的私人定義,人人不同,因此我們運用大數據並無法看到這一塊
可是,這是一本要用大數據,告訴大家怎麼成功的書,我居然對於書無法回答的內容最感興趣… 這就很像看食譜書,卻只想知道那個餐盤要在哪邊買一樣…
這幾天開始翻另外一本書,在教FIRE (Financial Independent Retire Early 財務自主、提早退休),我實在沒辦法好好看,因為我發現自己不想知道被告知該怎麼做,我比較想要知道為什麼你要這樣作。
但是,多數的暢銷書,或是買這些書的讀者,都比較想要知道為什麼要這樣作。如果一本書這樣的訴求太強烈,我就會很難靜下心來讀。或許這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或是有點反骨的性格?
人們為什麼想要看秘笈?
想到以前看武俠連續劇,主角們處心積慮想要拿到武功秘笈,可是往往秘笈拿到之後,他們會發現秘笈裡藏了一手,或是還有一些沒有記載的必要因素。
雖然武俠連續劇都是杜撰的,但我們現在看的這些書,或是聽一些專家的說法,真的有那麼不一樣嗎?如果專家講的每一件事情,你都作到了,你真的就一定會得到你想要的嗎?
你可能會說,我沒有完全照著作,所以我沒有辦法說明這本書的作法,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有些人也很清楚知道,自己看書是看一個過程,看看別人的故事,而不是真的想要去模仿。就很像一些人買旅遊書,也不是真的要去旅行,而是因為沒有辦法旅行,所以想要用書本來旅行。
好的秘笈應該是給你通則
我想很多時候,書籍變成工具書也不是作者的原意,而是源自於讀者的需求。但是,好的秘笈,該教給你的應該是通則,還有好的QA,這在我心目中才是好的秘笈。
不知道為什麼,連卡通都在教的道理,到了寫給成年人看的書,就不知道要這樣作了呢?之前陪小朋友看佩佩與小貓,其中有一集是他們要參加奶油雕刻比賽,農夫先生給了他們一本書當作參考,他們照著書中的內容作了練習,可是不知道那些練習和奶油雕刻有甚麼關係。農夫先生就解釋了,其實每個步驟,都跟他們要奶油雕刻是有關係的,像是裝扮稻草人,就是學習要怎麼照著圖案,作出一模一樣的東西。
是說長大後,我們變笨了?還是我們變懶惰了?或是我們太忙了,沒有時間再去思考了,只想要照著作?
可是就連照著食譜作東西,都有可能因為天氣的濕度,你使用的器具不同,而得到不同的結果。如果你期待照著別人說的123,自己就可以如法泡製他的成功,那真的是一場白日夢。
在秘笈中找why而不是找how
我肯定這些秘笈的價值,不過如果大家在讀的時候,可以多去想想為什麼,而不是只想著要怎麼做,那你的收穫可能會更多。因為秘笈中描述的狀況,可能不一定符合你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而且你的狀況,和撰寫秘笈的人也不盡相同。
在台灣,我們很多的翻譯書都是美國作者的書,雖然我們很像早就被美國文化洗禮。但是,社會文化本質和美國還是非常不同的,若你沒有把這樣的因素放進去考慮,也很容易失敗。同樣的,我們或許常去日本旅行 (至少在疫情前) ,吃日本連鎖餐廳、買日本藥局的東西。但是,我們隨興、奧客的性格,可是和重視社會和諧的日本人大相逕庭。
我相信當你找到秘笈中的why,你距離找出how就不會太遠了。當你知道為什麼的時候,你甚至可以發展出很多不同的作法,也可能幫其他的問題找到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