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育兒 成為更好的自己

長大就該接受社會現實嗎?

電影「兔嘲男孩」從一個十歲孩子的角度,來看戰爭的荒謬,真是非常令人惆悵。不過,沈澱之後,似乎又是另一種感受,難怪會受到多倫多影展觀眾的喜愛。

這是看了電影「兔嘲男孩」 (JoJo Rabbit) 後的感想,這部電影從一個善良孩子的眼中,去看戰爭的荒謬。一開始孩子如同其他同齡孩子一樣,崇拜希特勒,並且打算從軍報國。但是,因為他太有憐憫他人的心,所以始終沒有辦法扮演好這個角色。

雖然電影有一個正面的結局,但仍然掩蓋不了電影散發的惆悵與哀傷。我們都該問問自己,你為了要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你做了多少的妥協?現在或許沒有人會像希特勒一樣,有魔力可以讓全民信仰一個特定的價值,並不代表你的生活就是完全由你作主。

蠻遺憾的,我們的生活,很大一部分都不是我們能完全做決定的,像是為什麼要學習、工作、結婚、生子。你難道都沒有懷疑過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嗎?你或許很清楚知道自己做一些事情,只是為了糊一口飯吃,你也不會因此改變自己內心的信念,但這某種程度來說,也是屈服於社會的共識。

相較於成年人,孩子一般來說是對社會現實比較無感的,只是這個無感的階段,很快就會社會化。有些孩子還沒有上小學就很世故,知道要討好別人,要看狀況表達自我;有些則是很早就放棄抗爭,接受別人幫自己安排人生。

能夠接受社會現實的孩子,表面上會適應得比較好,然而內再是否如此,就會是另外一件事情了。或許本身就不是一個像社會現實屈服的人,我很欣賞電影中男孩的母親,因為她不是盲目要孩子去相信多數人相信的,甚至會跟孩子辯論,鼓勵孩子不要屈服於社會現實。

我也喜歡這位母親裝蒜的精神,有時候妳不需要拆穿孩子,而是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孩子自己去做探索。很多時候,身為父母的都會太快介入了,讓孩子少了內心與社會現實的掙扎,他也就少了一個機會去判斷,這個所謂的社會現實到底是對的嗎?還是其實大有問題。

身為戰後嬰兒潮世代的後代,我們多數身處太平盛世,不太懂戰爭的無情,從小就享受了自由的美好。隨著越來越多人願意挑戰社會現實,整個社會的氛圍也在轉變,在這過程中,或許有不少價值觀的衝撞,也有不少的情緒勒索,但應該都是一件好事情吧!

只是,到底挑戰了社會現實之後呢?是為了打造一個新的社會現實嗎?鼓勵大家可以自由發展,看似開放,但也是一種新的社會現實。我們是否在無形之中,反而帶給了一些人壓力,那些沒有特別的想法,只想跟著別人步伐走的人。他們會擔心,自己如果都沒有獨特的想法,是不是會被社會歧視。

如果讓我選擇一個社會上該擁有的共識,我覺得就是彼此包容與尊重,看到別人與自己的不同。如果有這樣的社會現實,或許就不會有一些人會因為自己的不如意,而變相的否定自我。這樣的社會或許終究還是跳脫不了其他的社會現實,但至少能讓那些有勇氣做自己的人,有一些空間可以取暖,讓他知道自己並不是那麼邊緣。

講到邊緣,就讓我想到自己教書的場域,或許我們就是營造了一個高度包容與尊重的空間,所以養出了一群邊緣人。這些獨立的個體,幸運的可以找到一些同路人,比較不幸運的就是獨立奮鬥。這條路看似艱辛,但我相信都帶給他們不同的養分;他們或許走得慢、走得崎嶇,但就期盼能少走一點冤枉路,不要到老了的時候,才後悔自己怎麼當時沒有那麼勇敢。

最後,把這部電影送給每一個特立獨行的你,希望有一天你也能和JoJo一樣,帶著微笑、很自在的擺動身體,享受屬於你的那個時刻!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