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童言無忌,就是指孩子想到甚麼就講甚麼,也不知道哪些話可以說,哪些話不可以說。之前老二在班上曾經發生過一件事情,當天中班和大班的孩子在分享自己畫的圖畫,老二看到中班小朋友畫的東西,很直覺得說好醜。據老師的說法,那個孩子當下沒有甚麼反應,但是他提醒老二這樣做是不對的,也懲罰他不可以分享自己的畫作。
那天晚上,我和老二要談這件事情,他不是很希望我直接講出來那件事情,但是他知道自己之後不可以這樣做,我也就沒有逼他,因為我知道老師在學校已經處理過一次了。
昨天參加一個活動,有一個大概四五歲的盲人小朋友演上一首歌曲,以一般的標準來說,這不會是一場精采的表演。但是因為這為孩子的狀況,大家在演出後報以熱烈的掌聲;然而,我看到有個孩子居然在倒讚,還加上Booo… 的聲音。我很想提醒那個孩子,不該做這樣的行為,因為這樣的行為實在太不得體了,不僅突顯了自己的傲慢,也反映了他是一個很沒有同理心的人。但是,畢竟這是別人的孩子,我就沒有插手了。
因為孩子們也在現場,我就問孩子們,他們會不會有這樣的行為。老大說,他有同學也會這樣做,只是他不會這樣。我當然可以理解可以理解小學生很多時候只是在起鬨,也不是真的覺得別人表現很差,差到需要你去唾棄他們。
我藉機引導孩子,你如果無法做到別人做的事情,你根本沒有立場去說別人做的不夠好。我請他想想自己如果從小就看不到,要學唱一首歌就沒有想像中的容易,更何況我也無從知道這個小朋友除了看不見之外,是不是還有別的殘疾。我告訴他,就算你做的到這件事情,你也不應該公開去表達你對一件事情的負面態度,因為這樣只會傷害一個人,並不會有任何的好處。我給他的底線是,你可以選擇不要拍手,但請不要有別的負面表達。
該怎麼引導孩子做出合宜的舉止?
回想孩子這些「直率」的表達,心情相當複雜,因為你也不希望孩子活在一個包裹糖衣的環境中,每個人做的每件事情都很好、很棒,都沒有人會做錯事情。但是,你也不希望孩子用自以為直率的表達去傷害別人,以及被別人的直率給傷害了。
好好表達:
先說說該怎麼訓練孩子表達,對於小班以前的孩子,很難訓練他們好好講話,因為他們還不太懂得人我之間的界線,甚至會覺得沒有人會因為自己講的話所傷害。即便中班、大班的孩子,會因為別人講的某句話而感到難過,並不表示他們就知道自己講的話也會傷害別人。
對這樣還不能同理別人感受的孩子來說,我們至少可以訓練他們優雅的表達,例如如果不喜歡吃一個東西,可以說自己現在還不太餓;如果覺得一個人的作品不對自己的胃口,可以說這個看起來很特別,可以多介紹一下嗎?但是怎麼拿捏孩子的界線,真的是一門藝術:你不希望孩子太油條,又希望孩子不要太過於耿直。
妳可以鼓勵孩子看到事物好的一面,針對好的這面去做表達,讓這件事情可以變成一個很自然的習慣。但是,你也不能完全忽略不好的部分,否則就是偽善了。只是,我建議要針對不好的部分做表達,可以從和自己孩子的互動做起,先不要涉及其他的孩子。你可以用比較建設性的方式,來告訴孩子有哪些部分他們可以做的更好,鼓勵他們下次或許可以試試看。
一旦孩子熟悉這樣的表達後,你可以引導孩子,未來也可以用類似的方式來和其他人互動。但是務必提醒孩子,在自己還不認識一個人之前,不要輕易批評別人做的不夠好,或是他的東西不夠好。因為在人與人之間還沒有建立關係之前,任何的評價都有可能被解讀是負面的,更別說是那些本來就是負面的評價了。
好好聽話:
這邊說的聽話不是說要很乖巧,而是說要聽懂別人想要表達的,不要有過多的沒有必要的詮釋。很多時候,小朋友都有很多的想像力,無限放大別人對於自己的評價,而且很容易往負面的方面去擴散。
要讓孩子學會好好聽,比起好好說更難,因為他不能選擇保持緘默,別人的話是直接直球過來的。你當然可以告訴孩子,你不用去理會別人講的話,只是這樣的做法不一定合宜,而且可能會養成孩子自負的態度。
我比較建議你可以引導孩子先保持冷靜,不要因為別人說了甚麼,就馬上做出反應。如果孩子可以忍耐個幾秒鐘,情緒強度就會大大下降,或許就不需要進一步的處理了。倘若孩子是容易被別人的話所影響,那你可以告訴孩子一些因應的策略,例如鼓勵孩子分心做別的事情,或是正面思考別人的批評,等等。
結語
雖然孩子嘴快且直率,不過多數的孩子蠻健忘的,不會把別人的話看的太重,所以受到的傷害也比較小。但是,總是有那幾個孩子,心思特別的細膩,很容易鑽牛角尖。若你的孩子是這樣的性格,或是知道周遭有孩子是這樣的性格,都要特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
人與人的交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透過越多的練習,孩子絕對可以有更好的表現。若孩子能成為每個人都想要當朋友的對象,那我想會是爸爸媽媽最棒的成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