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有一則令人難過的新聞,在大陸有兩位青少年,模仿網路上的影片用飲料罐來製作爆米花,結果釀成一死一重傷的悲劇。雖然這類的影片很多,但有媒體臆測青少年是看了某位特定網紅的影片,模仿之後才釀禍的。爸爸媽媽不一定看過那製作爆米花的影片,但你可能看過這位網紅的其他影片,你也很有可能自己嘗試過那位網紅在辦公室的料理方式。

你可能對這件事情一點都不關心,因為你禁止孩子看網路影片,也不讓他看電視。我想多數人都知道,被動看電視對孩子是不好的,但真正能夠堅持的人,恐怕也很有限。我也可以很直接地告訴大家,我不會完全禁止孩子看電視,但我們會設置一些限制,不會讓他們想看多少就看多少。更重要的是,我們會規範孩子哪些可以看,哪些不可以看。
拿捏好你的標準
不論你決定要讓孩子看電視或是不看電視,你都要有一致的標準,否則是很難讓孩子信服的。所謂一致的標準包含了,可以看多久,可以看哪類型的節目等等的。這些都是可以先和孩子達成共識的,你要堅持你的原則,同時間也可以保有一定的彈性。保有彈性這件事情很重要,因為有彈性,才不會讓孩子覺得,你怎麼說一套、作一套。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規定孩子不能看電視超過30分鐘,可是你有時候又會讓孩子在家看電視上的電影,這肯定會超過30分鐘。你若事先知道這樣的事情,就要告訴孩子,今天因為電影很長,所以可以看超過30分鐘,若他不想要看,也可以不用看完。
針對每一個例外,你要給孩子一個合情合理的說法,這不僅會讓孩子覺得你還是有原則的,也不會讓孩子抓到把柄,未來會拿這個例外來遊說你。
若有可能,你最好陪著孩子一起看
如果你是選擇要讓孩子看這些影片,那麼最好的做法就是和孩子一起看。這個做法有幾個好處:
- 促進親子關係,孩子會覺得你很在乎他們,聊天的時候,也不會搭不上話
- 若有不當的素材時,你可以即時介入,請孩子不要繼續看
- 你可以從影片中找素材,用其中的案例來規範孩子等等的
- 你可以思考為什麼孩子會對哪些內容感興趣,藉機了解孩子的性格
就像一開始提到的那個新聞事件,如果女孩的爸爸媽媽有跟著一起看影片,那麼他們可能就可以趁早提醒孩子,這樣的做法可能是有危險的,若他們想要嘗試,一定要格外注意安全。雖然爸爸媽媽提醒了,孩子還是有可能會去作,但至少我們會讓他們多想想,或許這多想想,就可以避免憾事的發生。
相較於孩子看的影片,我更受不了的是穿插在當中的廣告,我甚至都懷疑,為什麼這樣的廣告可以出現在播放卡通片的時段。我還認真去看了一些相關的規範,發現不同國家的做法差異性很大,有些國家是完全禁止12歲以下兒童的節目穿插廣告,有一些則是禁止廣告和節目之間是有關聯性的。
之前跟孩子一起看卡通,看到一個史萊姆的廣告,這個史萊姆居然是嘔吐物或是排泄物的意象。讓孩子覺得自己在跟嘔吐物或是排泄物玩,或許會讓孩子覺得很新鮮,但這到底意義何在。我們是否鼓勵孩子平時也可以去把玩嘔吐物以及排泄物呢?
所以,我就很嚴肅的跟孩子說,不要隨便相信電視的廣告,因為很多廣告都只是為了希望你去買那些東西,其實東西並沒有像廣告中的那麼好。
機會教育,培養孩子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雖然我不排斥讓孩子看電視,但我會希望孩子不是很被動的在看,而是需要去思考一些事情。你若有跟孩子一起看電視,你就會知道要怎麼善用這些素材來引導孩子思考,像是你可以問孩子,如果他的朋友受傷了,他會像魯夫一樣去拯救嗎?如果自己也會有危險,那麼他會選擇要拯救朋友,還是先保住自己的性命,再想辦法拯救朋友。
孩子們看的東西,通常都是有很多的不合理性,這些都是你可以和孩子討論的。若你越長鼓勵孩子去思考,他們未來在看影片的時候,可能就會主動養成思考的習慣,會去思考影片和自己的關係。
除了影片之外,穿插其中的廣告,也是很適合拿來訓練孩子思考能力的素材,你可以跟孩子討論,這個廣告合不合理。例如廣告中,男主角喝了一罐飲料之後,就很有活力你可以帶著孩子實際上去買這罐飲料,然後一起喝喝看,看看是不是覺得就很有活力了。若你更有心機一點,還可以用盲測的方式,準備兩款飲料,請孩子比較哪一款喝了之後,感覺是比較有活力的!
若你可以利用看影片,來訓練孩子的思考能力,那真的是太值得了。畢竟,我們沒辦法永遠陪著孩子一起看影片,我們必須讓他們有能力可以區分,哪些內容是值得他參考的,哪些又是無稽之談。一些好的影片,也可能有錯誤的訊息,看起來沒意義的影片,也可能會對孩子的人生有所啟發。若孩子懂得從中獲取對自己重要的訊息,那就太值得了,假設你禁止孩子看影片,那就是剝奪了孩子從這些素材中成長的機會,大家可以審慎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