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更好的自己

魚與熊掌真的不可兼得嗎?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有選擇障礙,即使面對兩個天差地遠的選項,我們同樣會有掙扎。你應該常常想著,如果有個融合的產物,那有多好?醒醒吧!那樣的東西,基本上只存在你的夢境中...

很多人喜歡做一些小測驗,希望可以更了解自己,或是幫自己混屯的人生指點迷津。我雖然不相信這些測驗,但我會好奇,到底他們問了哪些問題,又給了甚麼樣的建議。前幾天我就做了一個測驗,結果如下:

很多測驗基本上都是如此,會說你具備兩種衝突的特質,像是怎麼會有人又胡鬧,又知道掌握分寸?然後喜歡走捷徑的人,為什麼會讓人覺得踏實可靠?

兩全其美真的很難

雖然說看似衝突的概念,不一定真的是無法相容的,但多數的時候,魚與熊掌要兼顧真的非常困難。或許也就是這件事很困難,當有人嘗試做融合的時候,都會引起關注。像之前在美國的虎媽,或是最近上線的紀錄片「美國工廠」,都見證了當兩種不同價值觀衝突的時候,會發生怎麼樣的事情。

會留意到「美國工廠」是因為好幾位朋友在朋友圈上分享,再加上主題很有意思,把傳統中國勞工、美國老闆的角色顛倒過來了,就像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幸福綠皮書一樣,也是顛覆了人們認為黑人一定是為白人服務的刻板印象。

我不知道導演一開始的用意是甚麼,但應該不只單純是想要記錄中國企業在美國發跡的過程,而是想要證明到底中國式的經營方式,是否可以在美國活下來。中國和美國的文化往往是被拿來當作兩個極端的對比,一個是集體專制、一個是個人自由,雖然這樣分類的方式不一定精準,但多數人是會認可這樣的作法,在研究上同樣也是如此的。

如果真的要說紀錄片說了甚麼,大概就是中國企業要在美國能夠獲利,就必須要用中國式的管理方式。若老闆如同片中描述的,會把獲利與員工共享,那問題不大,就是員工必須要做出選擇,他想要付出甚麼,以及獲得甚麼,那就可以了。總之,你不可能期待有好的收入,但又有好的工作條件。

至於要感到遺憾嗎?

不盡然,因為從企業的角度,可以獲利就是最重要的事情。更何況在紀錄片的最後,我們看到了人力被自動化設備取代的前兆,未來更不需要煩惱社會文化背景不同的問題!

選擇不分好壞,只是不同

很多時候,我們傾向認定某一個選項就是比較好,另一個就是比較不好。但,世界真的不是這樣運作的,就像你說拚死拚命的賺錢,跟喜歡度假的歐洲人,到底哪一種生活才是比較好的,真的是說不準的。雖然我們都深受西方社會的影響,很容易認為他們認可的價值觀才是好的、對的,但價值觀的好壞,會因為社會文化的約定俗成不同而有所差異。我們都該練習有獨立的思考,而不是隨便就認可一個外來的價值觀,並且嘲諷自己原本的價值觀。

有去過英國的人,大概都會有個印象,這些人這麼笨又沒效率,為什麼還會是國際強權。我只能說,論效率,英國人真的沒有亞洲人好。但是,快並不表示一切,很多事情若能夠深入、細緻的處理,往往會有不同的成果。

我在英國念書,也從兩位大師身上學到這樣的道理,也從系上老師們從容的態度學習到很多。老師們基本上早上、下午都有coffee break,他們會聚在一起聊天,不一定是學術的,但這些聊天往往成就了有意思的東西。那你說,我們也要這樣做才比較好,我不會這樣說,畢竟要聚在一起容易,但要聊出東西,而且可以合作,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這些都是深藏在他們文化中的涵養與價值。

最後,分享幾年前英國電視台拍攝的一個節目 :中式學校,他們找了五位中國的老師到英國的高中任教,一段時間後比較中式教育與英式教育的差異。從一些客觀的指標來看,中式教育是比較成功的,也有一些學生是認同這樣的教育方式。但是,你說英國人真的會採用嗎?恐怕不會,因為這樣的教育方式,顛覆了他們一直信賴的價值,就算要嘗試,也必須是漸進式的。 

若你可以看清楚不同體制的優缺點,想辦法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融合方式,那麼或許就會為自己創造最大的價值。但是,你要記住,這個做法,不一定是適合所有人的。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