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育兒

容易忘記分離的傷痛,是上天給孩子的禮物

面對分離死別,孩子很像感受都比較深刻,這或許是上天給他們的一個禮物。我們沒有必要剝奪,但我們需要培養孩子珍惜以及感恩的態度!

昨天睡前和老二有了以下的對話

  • 「弟弟,明天就是暑期班最後一天了,之後你就是大班了」
  • 「我知道,可是我明天不想上學」
  • 「為什麼呢?」
  • 「@%$#*」
  • 「我聽不懂…」
  • 「就是有… 朋友… 這個關鍵詞」
  • 「所以,是因為你的朋友不會去,是不是?」
  • 「嗯,因為xxx不會去」
  • 「他是大班的嗎?那你以後都不會看到他了」
  • 「我知道啊…」

在老二念的幼兒園,從小班升上中班的時候,就面對一次分離,因為班上會被拆成兩半,進入兩個中大班的混齡班。老二有一個最要好的朋友,沒有分在同一個班,他有點難過,不過因為畢竟還在同一個幼兒園,還是會碰到。過了一年,老二嘴中還是會嚷嚷這個人是他的好朋友。不知道到他們要從幼兒園畢業的時候,他會怎麼看待這樣的分離。

對孩子來說,分離比較不痛嗎?

從成年人的角度來看,我們會覺得孩子很像對分離比較不敏感,很多時候甚至感受不到,有些分離就是永遠了。即使面對親人的離去,孩子的感受也不一定強烈,除非是主要照護者,否則孩子可能真的不太懂,這到底是甚麼意思。

另一方面,可能成年人擔心孩子無法承受分離的痛苦,所以也會用各種說法去掩蓋分離的真實意涵。就像不少孩子有新愛的玩偶、小被子等等的,難免會遺失或是損壞,成年人很容易會直接買一個替代品給孩子,而不是帶孩子用一些儀式來跟這些東西道別。 

根據美國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學會的說法,五歲以前的孩子,基本上對於永久性的分離是不太能理解的,他們會認為這只是暫時性的,而且是可逆的,因為很多卡通人物都能夠死而復生。即便是五至九歲的孩子,還是傾向用否認的態度來面對分離,就是不認為以後真的見不到了。

除了孩子對於分離的意義不理解,所以比較不會因為分離感到難過之外,另一個原因就是孩子與分離的對象,還沒有那麼長久的共同記憶。雖然認識的時間長,不一定代表就必然有比較多的共同回憶,但畢竟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因子。以孩子的年齡來說,就是算是朝夕相處的人,也就那麼五年、十年,和成年人必須與相處幾十年的父母、配偶告別,是不能匹敵的。

該怎麼孩子面對生離死別

在這速食的年代,很多東西都是用過就丟,讓孩子對於分離會更無感。那,我們該怎麼面對呢?

我們沒有必要去強化分離的痛苦,但可以透過一些方式,來讓孩子知道分離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以及分離對人們有哪些影響。像米飛就有一本繪本是關於死亡的,內容很簡單,但就帶到了每個家庭成員對於奶奶的死亡,有不同的影響,以及該怎麼正面看待這件事情。

其實不一定是要直接面對死亡,也可以從和朋友分離作引導,帶孩子去想想,自己可以怎麼面對。不過坦白說,孩子對於分離真的會比較無感,你可以引導孩子,把跟這位朋友的照片剪貼在一起,並且協助孩子做一些文字紀錄,收藏在一個地方。每隔一段時間,就可以帶孩子回顧一下這些剪貼,甚至可以和這位朋友碰個面。

但是對一些孩子來說,他們可能把很多的情感託付在一些朋友身上,那這樣的分別就會很難受,他們甚至會用憤怒、否定的情緒來面對。這個時候,你就需要引導孩子去看理清楚,到底分離是怎麼一回事,也可以善用從小到大的人或物的分離,讓他們更能夠理解朋友的分離並不是背叛!

不論孩子是甚麼樣的性格,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讓孩子珍惜當下擁有的人與物,即使是再便宜的東西,也都不該養成浪費的習慣。也可以鼓勵孩子練習分離,像是出去玩的時候,要離開旅館前,也可以跟旅館說再見等等的。

總之,就是要讓孩子知道,人與物或許不一定能夠長久陪伴我們,但對於這些人與物跟我們共處的時間,都要滿懷感謝。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