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更好的自己

團隊合作是一種陰謀嗎?

大家常常說團結力量大,但真的是如此嗎?相信大家都遇過一些很雷的隊友,要和這些人合作,還不如自己來... 到底該怎麼評估這件事情呢?

前幾天看到一則網路新聞,在談學生對於分組報告的抱怨,有個調查顯示,分組報告讓學生學到的事情,最多的是學習到如何靠自己完成整份報告,還有人是一種雞掰的生物(共佔了90%),再來才是知識,最少最少的是團隊合作。

我不能說自己完全認同這樣的結果,但也不是很意外,因為每次讓學生分組,總是怨聲連連。大家可別以為只有那些邊緣人才會抱怨,其實不少人並不想跟自己的好朋友在同一組,因為好朋友很雷,但是又不好意思拒絕他們。

在正常運作下,我對於團隊合作的成效是肯定的,畢竟每個人擅長的事情都是有限的,若要成就一件大事情,往往需要很多不同專長的人一起合作,才有可能有好的成效。不過,對於學生來說,可能大家的同質性太高了,所以不容易察覺這樣的好處。

但即便是如此,我認為若可以透過分組報告,來練習和其他人溝通,都是好的練習。即使溝通無效,你必須要自己完成整份報告,這也是很棒的學習。因為,到了社會上,你就是有可能會遇上很爛的同事,甚麼事情都不做,只會搶功勞。如果你在學生階段沒有學會怎麼對付這樣的人,那以後只有被欺負的命。  

分工真的比較好嗎?

雖然我認為分工是有其必要性的,但是分工真的會比較好嗎?我認為首先你要定義到底甚麼算是比較好,如果可以比較快速完成一個任務,那分工應該是會比較好。然而,如果所謂的好,是可以把事情做的比較有品質,那可就不一定了。

一個人做事情的優點,就是可以從頭到尾都貫徹你的標準,而且要做任何調整,都可以直接處理,省去溝通的過程。若你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那麼獨立工作真的不一定不好,畢竟很多小細節是很難在短時間交付給別人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跟隨大師越久的徒弟,通常越能夠掌握大師的精髓,因為太多小細節是在無形中傳遞的。 

另外,如果要完成的任務並不仰賴多元的專業,而且要合作的成員之間的同質性又很高,那真的也沒有分工合作的必要。像是學生對於課堂中的分工任務,可能就會有這樣的感受,因為你會的,別人也會,你不會的,他們也不會,那幹嘛還要合作?

心理學的研究怎麼說呢?這篇部落格文章彙整了七個支持團隊合作的研究,但老實說,和大家想像的合作有點差異,這比較在談孤軍奮戰相較於有團隊的時候,在工作效率上的差異;而沒有著墨在大家需要共同處理一個案子時,到底團隊合作是否有優勢。

換言之,你可以屬於一個團隊,但是獨立工作,就有可能可以享受到有團隊的好處,而不一定需要跟別人一起負責一個案子。2018年在美國國家科學會的期刊上,有一個有意思的研究,他們讓參與者用不同的方式來解決複雜的問題:

  • 三分之一的人,總是獨自工作
  • 三分之一的人,是在團隊中獨立工作,但他們總是可以看到別人的筆記、知道別人的進度
  • 三分之一的人,多數的時候是獨立工作,但是有時候可以一起討論彼此的心得。

他們的研究發現,多數的時候獨立工作,但有時候可以一起討論的人,工作效率是最好的;也就是說,不一定要隨時都跟別人合作,有時候獨立工作,再加上交流溝通,才會有最好的工作成效。

該分工嗎?

這件事情或許現在還是問題,但在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未來,這應該就不是問題了,因為你必然會讓人工智慧幫你分擔工作的負擔。在一些行業,這件事情已經發生了,未來這樣的現象會越來越全面。甚至可以模擬不同性格、專長的人工智慧來一起合作,就能彼此截長補短。

在那個時代還沒有到來之前,你可以評估自己是否有時間以及能力獨自完成任務,再決定是否要跟別人分工。對出了社會的人來說,我不覺得你一定要和別人合作,一定要利大於弊,才有必要合作。

但是,對還在校園的學生來說,我還蠻堅持的,因為校園的人是最單純的,如果你跟這麼單純的人都無法合作,你以後在社會上就更難和別人合作了。不過,我也提醒自己,要盡量促成學生有意義的合作,而不是不負責任的把協調、分工的任務都丟給他們 (反省中)。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