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幸欣賞了Matheatre的科學音樂劇,這是一齣談諾貝爾獎得主瑪麗居禮身平的音樂劇,短短的一個小時,快速的讓我們感受到她所面臨的不平等,以及怎麼突破這些困難,得到了令人稱羨的成就與地位。她經歷了好多不同的不平等對待,既是被俄羅斯統治下的波蘭人、後來成了在法國的外來移民,還有一直都讓她被欺負的女性角色,讓她的求學之路非常艱辛。

其中印象很深刻的兩個點:
- 當她剛開始認識她老公的時候,她因為太習慣被男性開玩笑,所以對於她老公的態度不是特別好,直到她發現這個人跟其他男性不一樣,是很平等的看待她。很多被歧視的人,都有這樣的行為模式,會很自動的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對於別人的善意往往充滿一些敵意。
- 雖然她一直都不是傳統的女性,但是在她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大家並沒有因此就放她一馬,而是認為這位傑出的科學家,既然是一位女性,就應該會煮飯,以及會把家裡打理好,還有要顧好孩子。即便到了現在,我們對於成功男性以及成功女性的期待還是不同的,男性很像只要有好的事業就可以了,但是女性只有好的事業是不足夠的,還必須要把家裡打點好,否則就會被說是一位沒有婦德的女性。
兩性平等後,就沒事了嗎?
雖然在多數國家,兩性感覺已經是相當平等了,但實際上並不是如此的。連北歐國家,男女在同一個職位上的薪資,都還是有顯著的落差,就可以知道,我們距離完完全全的平等,還有蠻長一段路要走的。 但是就算薪資相同,就代表男女平等了嗎?恐怕也不一定,因為那只是表面的,可能兩性會負責的職責還是會有所不同,真的不太可能做到一模一樣的平等。
暫且不管那一天什麼時候會到來,在那之後,人與人之間就會完全平等了嗎?恐怕是不會的,因為別的不平等可能就會被放大,甚至也會有新的不平等會萌生,像是一些科幻電影都談到的,有錢人可能就可以比較長壽、比較健康等等,就是一種生理上的歧視。
某部分的原因在於,人對於一件事情的觀感,很容易會受到切入角度的不同,而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差異。所以,當我們把男女平等對待的時候,就相當於用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一個人,那麼就會有新的發現,有些可能是好的,有些可能是不好的。
另外,也有可能我們就是需要歧視一些人,來讓其他人覺得自己日子會比較好過一些。因為在人的世界中,價值觀都是相對的,別人少,就表示你多了。所以除非我們的社會是完全不崇尚比較、競爭的,否則,某些歧視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且往往可能是由弱者故意營造的歧視。就像不少外來移民到了新的領土,對於原本居住在那裡的人們,都會加諸很多歧視,來讓自己得以立足。像剛到美國的新教徒,就歧視原本居住在北美的印地安人,即便到了現在,這樣的狀況也只能勉強是達到表面上的平等,在骨子裡恐怕並不是如此。
為了不要有其他的惡,所以就該接受現有的惡嗎?
既然少了一個歧視,就是多了一個或多個其他的歧視,那摩我們真的要排除現有的歧視嗎?政治正確的答案,當然是要排除,而且不應該有新的歧視。只是,這根本是一場打不贏的仗,只要人類社會的運作模式依舊是相對的,那麼歧視真的就是必然會存在的。就像日本現在是用認知症來描述罹患失智症的人,很多人認為認知症比起失智症好聽,而失智症又比老年癡呆症好聽。但是,近年來日本也有一些聲音認為認知症這個詞也有歧視的意味,認為還需要做調整。
還是我們應該打造一些虛假的被歧視對象,讓人人都覺得自己比較高等,但實際上我們都該在跟虛假的對象來比較。在我們還沒有考慮到機器人的人權之前,機器人很容易就會成為這種被歧視的對象,只是風水輪流轉,誰知道哪一天人類會像電影銀翼殺手2049 中所描繪的那樣,成為被鄙視的對象…
先不管機器人的介入,剛剛描述的做法,一方面讓我們不需要創造新的歧視,另一方面又可以讓每個人都可以有良好的自我感受,很像是個不錯的做法。老實說,這樣的方式其實已經被採用了,像是一些平台的分數,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絕對零分或是有真實存在的百分等級,你都是看到自己很像還不錯的反饋。
所以,當我們在追求平等之際,或許可以想遠一點,到底我們追求的是什麼?有可能存在一些假的歧視,反而會讓社會是更佳和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