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少的孩子,滿腦子只有玩遊戲、看電視,其他事情都不感興趣。有些爸爸媽媽威脅利誘,就是希望孩子可以做一點正經事,但成效往往有限。你可能會覺得很納悶,自己小時候,如果爸爸媽媽端出那麼好的獎賞,自己早就拼命去做事了,怎麼可能還愛理不睬的。
或許是時代的轉變,或許是教養方式的不同,或許是基因突變了。總之,你真的不能用自己父母養育你的方式,來教養你自己的孩子,這肯定是行不通的。如果家中是長輩幫忙帶孩子,你也要清楚的讓他們知道,他們的那一套教養方式或許有效,但是時代真的不一樣了,所以教養的方式也需要做調整。
不瞞大家說,我家就有一個難以捉摸的老大,他喜歡看書,可是如果你要他寫點心得、做點介紹,那就會像要他的命一樣。我常常要三催四請,還要拿出學校老師來做威脅,他才會心不甘情不願的寫點東西。為了降低他寫心得的門檻,我還引導他可以先用語音輸入的方式做筆記,那麼他之後就可以用抄寫的方式,會比起直接從腦子把東西寫出來簡單一些。
低成就動機就是罪魁禍首
現在要讓孩子做事情之所以那麼難,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我們處在一個低成就動機的年代,認命的氛圍有意無意地蔓延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可能是來自長期的財富不均,可能是來自於人工智慧的威脅,可能是來自於思想的解放。
過去我們常把成就動機和內在動機混在一起,認為任何只要不是因為外在的獎賞、懲罰所造成的行為變動,都算是內在動機。某種程度來說,這樣的定義也是對的,但是如果我們把內在動機和成就動機劃分開來,你可能就會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 內在動機:因為喜歡一件事情,所以會想要去做這件事情
- 成就動機:因為完成一件事情會帶來成就感,為了要得到成就感,所以會想去做這件事情
沒有必要強調成就動機
既然現在是一個低成就動機的時代,那麼你的策略就不一定要去提升孩子的成就動機,而是可以把焦點放在內在動機上面。若你能夠改變孩子的內在動機,那其實是更健康的一件事情,因為孩子會因為很喜歡、享受一件事情而去做它,不會因為想要得到什麼成就而去做它。
羽球小天后戴姿穎在一個訪談就說到,她現在都會提醒自己要樂在其中,不論是打球或是做任何事情。確實,樂在其中才是會驅動人一直往前的動力,因為這樣的樂趣是很難被取代的。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盡量用這樣的方式鼓勵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用想做這件事情有甚麼好處。像是兩兄弟其實都喜歡玩動腦筋的桌遊,我們就會想多跟他們玩,在玩得過程中也會引導他們,其實可以做哪些調整,就可以更有勝算。
或許你覺得玩遊戲又不能怎麼樣,確實若只是很會玩遊戲,真的不太能怎麼樣。但是,如果玩遊戲就像呵護著孩子的內在動機,讓他們享受最喜歡事情的感受,這樣的經驗是非常寶貴的。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他可以做他喜歡的事情,而且做這件事情是可以讓他很開心的。
做喜歡的事情就對了
前一陣子有個學生回來學校看我,她說要謝謝我當年提醒她要做自己想做、喜歡做的事情。雖然她那個時候聽不懂,但是她現在覺得這件事情真的太重要了,她也正在做著她很喜歡想要做的事情。
我一直相信,如果你有一件很喜歡做的事情,而且你可以把這件事情做得很好,那麼一定會發生一些好事情的。只要你是主動的去做這件事情,而不是出於一個習慣,或是被制約了而去做這樣的事情,連打怪都會讓你能夠有所作為的!
所以,多給孩子一些機會探索自己,若你發現他有些喜歡做的事情,也可以多做一些引導,讓他可以把這件事情做大,誰知道會以后發生甚麼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