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回到家之後非常懶惰,說服孩子要不我們在家看電影,吃之前買的冷凍比薩,還有雞塊。孩子對這樣的提議,也非常興奮,我們還一起把一張桌子搬到了沙發前面,那麼就可以一邊用餐一邊看電影。 說也奇怪,孩子很喜歡這樣的安排,還嚷嚷下次還要這樣。
人都需要儀式感
回頭想想,其實孩子的行為其實是很正常的;我們晚餐的安排,只不過是符合了他們對於開派對的期待,所以心情特別的嗨。我們之前也會在室內模仿在戶外野餐或是露營,反正野餐墊鋪上了、零食準備好了,就有野餐的感覺;同樣的,在室內把帳篷搭起來,睡袋放進去,孩子也會覺得自己就在戶外露營了。
不僅孩子是如此,成年人不也是如此嗎?現在很多線上培訓課程,還包含了開業式、結業式,過程還會刻意安排一些互動等等的,都是為了讓人覺得自己是像在學校學習一樣,就會覺得自己真的會學到一些知識。
大家可別小看這些儀式感,因為我們的大腦是很懶惰而且容易被欺騙的,所以只要看到幾樣東西的出現,可能馬上就會打造某個儀式的腳本,自己就沈浸在那個腳本當中。舉例來說,當看到鮮花、巧克力,你可能腦海中就浮現浪漫約會的腳本,但其實可能這些東西可能是要拿去探望住院的病人的。
有一個有名的心理學實驗,也證實了人們對於腳本這件事情,有特別的運作模式。我們會讓實驗參與者看一連串跟某個概念有關係的詞彙,之後會請參與者回憶剛剛有看到哪些詞;例如參與者會看到很多跟「睡覺」有關係的詞彙,但是他沒有看到「睡覺」這個詞彙,然而很多人都會誤以為自己有看到「睡覺」這個詞彙。雖然這樣的腳本運作爾偶會造成一些錯誤,但是因為多數的時候對人們是利多於弊的,所以這樣的運作機制還是被保留的。
善用儀式感,幫自己加分
做事情有一些儀式,除了讓人比較容易進入某個腳本之外,也是一種暖身的步驟,同樣會讓我們比較快進入狀況。所以,你其實可以幫自己建立做某些事情的儀式,讓這些事情可以比較順利的完成。例如,如果真的要熬夜加班,你可以安排自己吃一頓比較好的晚餐,然後把要完成的進度寫下來,貼在自己視線很容易看到的地方,再搭配某段讓你可以高效工作的音樂,甚至一些氣味。一旦這樣的儀式成型,未來你開始進行儀式中的某些步驟時,你的大腦就會準備迎接熬夜加班的挑戰,會讓你可以比較快進入加班的模式。
你若需要帶領一群人,你也可以建立一些儀式,讓大家比較快進入某個狀態。像很多企業在開工上班前,會帶員工做體操、喊口號,就是在建立一種儀式感。一旦大家習慣這樣的儀式,就很容易受到儀式的影響,所以你可別輕忽這些儀式的用處。我家老大的老師就會用一個口號來讓孩子們安靜:「老師就會說二年五班,小朋友要說靜悄悄」這個口號喊了幾次,原本喧鬧的孩子們,就安靜下來了。要不是親眼見證,我也不相信這樣的口號會有效果。
除了自己建立儀式之外,你也可以把一些大家都習以為常的儀式拿來利用,像是大家在聽到快節奏的音樂以及看到閃爍的燈光時,會覺得即將有什麼大事情要發生,會特別的期待,你就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提升大家對一件事情的好感。要送禮物給心愛的女生,也可以善用浪漫的包裝、香氛等等,讓對方在還沒打開禮物前,就已經先感受到滿滿的愛意。只要裡面裝的東西不是太糟糕,基本上都會對你有加分的效果。
雖然儀式有不少好處,但是也不要本末倒置,花太多力氣在打造儀式感,但真正重要核心的部分,卻沒有好好的準備,這樣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