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全球人口結構在改變,多數的國家都有高齡人口比例增加的狀況,但是娛樂產業主要來是年輕人主導的。即使多數的歌手,不會把自己的作品定位在特別是給哪個年齡層聽的,市場自己就做了一些殘酷的分類。
只要是年紀稍長,或是演唱的曲風是中老年人比較喜歡的,那麼這樣的音樂,就很容易被貼上不潮的標籤。就算妳是天后級的瑪丹娜,也難逃這樣的命運,因為她已經60歲了,即使穿著新潮,音樂也一點都不落後,一些電台DJ就表明了,他們的電台是年輕人聽的,不想播放瑪丹娜的音樂。
相對的,如果一首老歌,只要重新編曲,交給一位年輕世代的歌手演唱,這首歌就像獲得重生,很有可能會受到年輕族群的歡迎。講起來有一點哀傷,但像年輕世代可能就會認為「成全」這首歌是林宥嘉唱的,殊不知這首歌的原唱是劉若英,當年這首歌也是紅遍半邊天呢!
為什麼喜好會有世代差異?
不同年齡的人,會喜歡不同的事物,有兩個原因:
- 生理上的變化,會改變你的喜好。舉例來說,年齡越大的人,對於高頻率聲音是無法處理的,所以若音樂有大量的高頻率聲音,年齡大的人聽起來會像是少了點什麼,很有可能就無法體會這音樂的美好。
- 時代背景不同。每個年代的人,都會有自己喜歡、推崇的東西,當然通常也就是那個時期年輕人喜歡的事物。就像我們現在覺得古典音樂不潮,但古典音樂可是當年的流行音樂呢!
這兩件事情,都不是我們能夠改變的,所以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彼此看不順眼。每個人聽自己喜歡的音樂,只要不影響其他人,那又何妨呢?很像是如此,但是因為不同的音樂型態,會有不一樣的展演方式,這些方式很有可能就會影響到其他人。像是,年輕人可能喜歡聽節奏快、可以擺動身體的音樂,在很起勁的時候,可能會有行為失控的狀況;或是像在公園、廣場跳舞的阿姨們,不顧他們的霸佔場地排練。
我們應該對彼此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同理心,而不要因為少數的極端案例,就對特定年齡層的人有不好的刻板印象。
支持周杰倫陪我們一起長大
說來有點可惜,但周杰倫已經出道20年,但是唱的歌曲主軸沒有太大的轉變,多數還是男歡女愛。可是,他的粉絲從懵懂的少男少女,到現在可能都已經兒女成群了,怎麼繼續聽那樣的歌曲呢?雖然對歌手來說,打動年輕世代還是最保險的做法,但這樣中老年粉該怎麼辦?
娛樂產業的中年危機真的特別明顯與嚴重,所以一些歌手年紀一把還要載歌載舞,就怕哪天被貼上老的標籤,就會被市場淘汰了。身為消費者,我們需要用行動來支持藝人跟著我們一起長大,那他們才能夠一直幫我們調劑生活。
我當下能夠想到最完美的例子,就是Richard Linklater的愛情系列,從1995年的Before Sunrise談著年輕人浪漫的一夜情,到了九年後,兩個都算是事業有成的人再次相遇,又過了九年,兩個人面對婚姻的點點滴滴。對我的同齡人來說,這系列電影根本就是陪伴我們長大,自從有了第二集之後,就對於之後的續集有期待,希望2022年的時候,原班人馬可以再許我們一部續集!
不用刻意融合,但也不用彼此排擠
我並不認為年齡必然決定了喜好,但我覺得實在沒有必要刻意討好彼此,或是為了營造世代共融,而特別安排年輕歌手唱老歌、老牌歌手唱排行榜金曲。只是,目前都還是設想年輕人才是消費主力,中老年人覺得不符合自己的需求,自然在消費市場上缺席了。
如果老牌歌手可以長期在比較小的場地駐唱,時間可以排在下午而不是晚上,或許就會吸引到一群人出來消費。在國外,已經不少夜店開放下午場,讓中老年人可以跟著所謂的懷舊舞曲一起搖擺,這其實就挺好的。
最後,鼓勵所謂的中老年粉可以聽聽排行榜金曲,或許你也會有意外的發現,個人推薦近期聽過最怪但很紅的歌,Billie Eilish的Bad Guy,我還在學習要怎麼欣賞。
年輕世代則可以聽聽幾十年前的排行榜金曲,你同樣也會驚喜的,我要推薦已經30歲的一首歌,是陳淑樺演唱的「夢醒時分」,當年超紅的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