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電影「銀河補習班」,故事談一位父親,雖然孩子客觀表現不是最好的,但他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最後當然孩子有很好的成就。陳奕迅還幫這部電影唱了一首歌曲「相信你的人」,歌詞有很多迷人的片段:
相信孩子很重要
在爸爸媽媽的眼中,孩子往往很多事情是還不會、做不好的。不可否認的,孩子對於自己能力的評估能力確實不夠好,這樣所謂後設認知的能力,大概要到孩子七歲以後才會有比較好的展現。但是,這並不表示,孩子能夠做的事情,比你認為的少。如果孩子自認可以達到的是10,爸爸媽媽認為的是5,那麼往往孩子可以做到的是8或9。
我自己對於這件事情有蠻深的體悟,因為老師常會跟我們說孩子在學校有了怎麼樣的表現,我們一般是有點驚奇的。有時候,因為家中沒有那樣的素材,孩子沒辦法展現自己的能力;有時候,是我們幫孩子做了太多,所以孩子沒有辦法發揮。
我是一個自我要求高,且有點急躁的人,所以面對孩子的時候,常常需要提醒自己放輕鬆並且降低標準。我可以老實告訴大家,一開始要這樣做真的不容易,但是你就是要練習逐步放手,從主導到在旁輔助然後只需要在孩子有需要的時候待命就可以了。

很多時候,你對孩子有所期待,孩子就有機會可以突破自己的舒適圈。有一個心理學現象畢馬龍效應 (Pygmalion Effect) ,指的就是當你認為一個人資質比較好的時候,你會改變和這些人的互動方式,而這樣的改變,確實會讓這些人的能力有所提升。
不少爸爸媽媽知道這個效應之後,就覺得自己更需要好好鞭策孩子,但是這並不是這個效應真正想要傳達的,這個效應只是要強調互動及反饋對一個人的重要性,特別是在狀況模糊的情況下。如果你的孩子在滿分100分的考卷,只考了10分,然後你還告訴他你真是個天才,那對孩子恐怕是沒有幫助的,反而會害了孩子。
信任孩子更重要
相信孩子固然重要,但是我認為信任孩子更為重要,我們要信任他們做的選擇。身為一個大學的老師,我發現很多爸爸媽媽本質上是不信任孩子的,不覺得孩子懂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所以會用盡各種方法來限制孩子的選擇。有一位學生,還蠻認真的,但是她覺得不適合當一位心理師,無奈家裡覺得當心理師是一個很好的職業選擇,所以逼著她要去報考相關的研究所。這位學生其實蠻希望自己沒有考上的,但事與願違,她居然考上了一間研究所,看起來也必須要去念。不知道之後會有怎麼樣的發展…
你要創造一些機會,讓孩子可以證明自己是不是值得別人信任的,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挑戰。因為評估不同選項的優劣,比起評估自己能力的好壞更困難,有太多不可預期的因素了。但就像我們要訓練人工智能的算法一樣,若你給它越多的數據,你就越有機會可以讓人工智能可以做出最優的選擇。
所以你要做幾件事情:
- 多讓孩子有決定權
- 帶領孩子分析不同選項的優缺點
- 跟孩子分享其他人決策判斷的故事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你若讓孩子做選擇,也要讓孩子承擔自己選擇的結果,否則孩子可能下次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很多爸爸媽媽很焦慮,擔心自己如果沒有在孩子小的時候逼他學習、給他很多元的刺激,之後孩子會沒有競爭力。如果你有把握,你可以一直監督孩子,並且孩子會一直接受你的監督,那麼你就繼續這麼做吧!但是,如果你沒有十足的把握,那我要請你盡早放手。身為父母的我們,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充其量就是一位他們聘請的嚮導,當他們想往哪去的時候,我們可以從我們的經驗去給予他們建議。你不要把自己當成導遊,想要限制孩子可以去哪些景點,以及可以做哪些事情!
之前在準備一場原生家庭相關的演講時,有一張PPT我很喜歡,在這邊跟大家分享。

希望我們都不僅當個相信孩子的人,也可以當個信任孩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