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一位朋友聊到了媽祖托夢的事情,她覺得很不可思議,為什麼會有人說自己因為媽祖托夢,所以就要出來競選。我就跟他說,之前還有人是因為一位阿嬤鼓勵他要出來競選,他就出來競選了。其實類似的案例實在非常的多,也著實讓我有點尷尬。
為什麼我們為這些小事情著迷?
剛剛那兩個例子,不少人覺得荒唐,但不可否認的,有一群人就非常地相信這樣的論述。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帶大家想想一些可能性
- 重復曝光:因為這類型的小事情太有新聞亮點了,所以會一直重復曝光,人們看著看著,就對這件事情有了好感。這就是心理學裡面提到的曝光效應,過去的心理學家發現,即使一張人臉只是快速的呈現,連當事人都不覺得自己有看到,都會對於這些快速閃過的人臉產生好感。這些小事情,只要不是很明顯的壞事,那麼看了一百次,可能都會對這樣的事情產生好感。
- 容易產生自身的連結:這些小故事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多人都會有類似的經驗,雖然不會神明叫我們要去選舉,但你可能有被神明托夢要去做一件好事,或不一定是神明,而是過世的親人托夢跟你講一件事情。正因為你有過類似的經驗,你對於這件事情是比較能夠同理,也比較願意相信的。
- 反差造成的吸引力:這些小事情通常有很大的反差,違反我們常識的訊息,本來就比較容易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所以我們會不由自主的被這類的事情所吸引。就像我身為一位老師,對於那些特立獨行的學生,一般印象都比較深刻,道理也是一樣的。
- 有故事的事件容易引起共鳴:因為我們的大腦是用網狀的方式來儲存資訊的,所以當事件不是單一的訊息,而是有人事物地點等資訊時,就會活化比較廣泛的大腦神經網絡,引起比較大的反應,也會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該怎麼用小事情幫自己加分呢?
雖然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不一定有人會來報導我們的小事情,但是不表示你就不能用小事情幫自己加分。你只要想辦法製造反差,並且用容易讓人們產生連結的做法,都有機會創造一些故事,加深別人對你的印象。
像是很多人對我的印象就是,一個愛米飛的中年大叔… 這件事情不是我故意安排的梗,但確實造成了一些故事點,很多人都會問,你為什麼這麼喜歡米飛。第一次到我辦公室的人,對於滿辦公室的米飛都會感到不可思議,然後傻傻的大一新生,最喜歡算我辦公室有多少米飛。這個數量持續增加,我自己其實也不知道 :p
雖然打造一個迷人的故事對自己有些加分的效果,但是如果那個故事是假的,那麼一旦被揭穿了,對你反而是扣分的效果。所以,我不建議你要幫自己精心設計一個誘人的故事腳本,你只要認真的過日子,就一定會有一個自己的故事。
有時候,這些故事不一定是你自己講給別人聽的,而是別人會幫你說的。一個多月前,我媽媽告訴我一件很好的故事,就是她去美容院,聽到有人說:「我告訴妳喔~ 我們這條街上有一個爸爸好可憐,每天早晚都自己帶著孩子,真是很辛苦…」我媽一聽就覺得這個人是在講我,因為確實是我接送孩子的,然後因為我和孩子走的比較快,所以他們一般都沒有看到跟在後面的媽媽,就覺得我是很辛苦的好爸爸。或許你也有一個那樣的故事,只是你還沒有發現罷了。
不論是你自己打造的,或是別人打造的故事,你都要知道因為故事的記憶點不是單一的,而是全面的,所以是特別容易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但是,使用故事要小心,因為當故事太誘人的時候,人們可能只記得那誘人的故事,而忘了其他相關的訊息。就像我有一次演講,提到我和太太在東京晴空塔拍照的囧事,我想很多人對於那整場演講的印象,就都只有那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