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香港的新書分享活動,有朋友問說,如果夫妻對於孩子教養的態度不同,該怎麼辦呢?我想這是幾乎是所有家庭都會面對的課題,畢竟夫妻來自兩個不同的原生家庭,即使價值觀很相近,難免還是會有一些不同的。在我們家的情況,我和太太基本上對孩子的期待,大方向是接近的,但是在一些生活小細節上難免會有些不同的想法。
在面對這些不同時,我們會先了解彼此的態度,若其中一方沒有特別強烈的堅持,那麼就遵照另一個人的想法去做。像是太太認為孩子們不應該喝冰的飲料,那麼太太在的時候,我也會禁止孩子喝冰飲,自己也是要避免喝冰飲,以免孩子會有樣學樣。至於,太太不在的時候,就看當時的狀況了,哈哈…
但是當我們對一件事情有不同的堅持時,事情就會比較麻煩一點,特別當雙方的堅持各自有合理性的時候。如果我們不能說服另一個人,通常的做法就是,誰堅持就要負擔相關的責任。像是太太比較擔心孩子沒有從小學英文,怕未來會缺乏競爭力,我則比較隨性,覺得英文這件事情,若在對的時間點學,可能效果會更好,沒有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讓他們上很多英文課。針對這件事情,我就放手讓太太做主,那當然孩子上英文課的費用,就是她要來負責了。
如果堅持的人,能夠承擔相關的責任,那我覺得沒有什麼問題。就怕有一些人,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到了要做事情的時候,又不願意負責。像是有些爸爸可能覺得要好好督促孩子唸書,否則未來會考不上好的學校,可是自己又不想花時間陪孩子唸書,都把責任丟給其他人,這樣就是非常不好的狀況了。
不管你們最終是怎麼做決定的,都要記住一件事情,就是不要讓孩子覺得你們是彼此衝突的,特別是在一些比較重要的事情上,更不應該在孩子面前去詆毀另一個人的決策。若孩子察覺你們之間的不一緻性,孩子就有比較高的機率會耍賴,因為他們覺得反正爸爸也覺得那樣做不好,那我為什麼要聽媽媽的。
隔代間教養的衝突又該怎麼辦?
夫妻間的教養觀念雖然有差異,但是跟長一輩之間的差異性可能是更大的,跟你自己的爸爸媽媽還比較容易溝通,你可以很直接跟他們溝通為什麼你會怎麼做,甚至可以有一點點任性。但若你跟配偶的父母有不同意見的時候,那可要特別留意,盡可能不要直接起衝突,而是要由配偶來和他/她的父母來溝通。
即便是跟自己的父母溝通,也不要隨便詆毀他們的教育方式,畢竟他們大概也是用同樣的方式來教育你的,他們會覺得你這是在雙重否定他們,否定了他們對你的教養,以及對你孩子的教養。比較恰當的做法是,舉一些例子,說明時代在改變,像是現在很多幼兒園學校是不能教寫字、算數的,讓他們知道大環境有所不同。然後,再順勢告訴他們,現在一些方法要做一些調整,可能用另一個方法是更好的。
有一個好用又不會讓他們太受傷的作法,就是把部分責任推到孩子身上,像是說他不喜歡制式的學習型態,喜歡用玩遊戲的方式來學習,提醒他們可以改變教養的方式。
如果彼此間有一些觀念是天差地遠的,那麼就盡量避免把教養的責任分擔給長輩,以免破壞關係,得不償失。若你選擇請他們分擔教養的責任,那你也要給予他們一些權力以及尊重。
先來說權力,你要讓孩子知道,如果由奶奶來陪你寫作業的時候,奶奶說的就算數,不可以拿爸爸媽媽的話來頂嘴。若你和孩子之間有甚麼特別的約定,都要先讓幫忙照顧的長輩知悉,以免他們跟孩子吵了起來。
再來說說尊重,如果你決定請長輩來協助教養孩子,那就請你要尊重他們的做法,特別是不要秋後算帳。你不在場的時候,他們的教養方式不論是否是你認同的,你都沒有權力批評,因為你就是在那個時間點沒有辦法陪著孩子。你要多用事前的溝通,來取代事後的抱怨,否則感受是非常差的。另外,如果你要求他們不能用某種教養方式,那麼你也不能用那樣的教養方式來對待孩子。例子,你不希望他們讓孩子一直看電視、玩手機,那麼你也不可以放任孩子看電視、玩手機。
簡單一句提醒:自己的父母來協助教養孩子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多一些感激、少一些抱怨,對大家都會是比較好的。
後記

這次去香港剛好買了一本大人出版的書,「我是爺爺嬤嬤湊大的」,也是在談隔代教養的狀況。書中一些案例還蠻艱辛的,就是有爸爸媽媽都在大陸工作,只有長輩自己獨自在香港照顧孫子的例子,或是幫忙已經和配偶離異的孩子照顧孫子。
雖然長輩們也帶過孩子,但是他們的身心狀態都和當年帶自己孩子是不同的,外在的環境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對他們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總之,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的,也沒人天生就會當爺爺奶奶的,我們也需要給予這些幫忙照顧孩子的爺爺奶奶多一些的支持,心理上、知識上的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