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二常把阿捏母湯喔!掛嘴上,讓人又笑又氣的,因為這孩子講起來確實可愛,又一邊笑一邊說,讓人很容易被感染。不過,這孩子根本聽不太懂台語,也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講甚麼,只因為聽到別人說,就把這句話掛在嘴上。因為我和太太在家不常用台語對話,這樣草根性強的用法,更是不大容易講出來(想當難我連fu都是過了很久才習慣的:p),所以我推測他應該是聽了哥哥說,所以才會講這句話。
該怎麼拿捏孩子間的模仿學習?
因為孩子間太容易彼此學習,特別是年紀相近的孩子,這樣的狀況會更明顯。在我們家裡,弟弟非常喜歡模仿哥哥,即使常會打在一起,但還是看的出來,弟弟是把哥哥當成偶像,所以會想要跟哥哥做一樣的事情。
多數的時候,只要這件事情不是壞事,我們基本上不太介入孩子間的彼此模仿。我也會建議大家這麼做,因為你一旦在這樣的情境下介入,孩子就會覺得你就對事情的後果有責任。舉例來說,小的孩子可能看到哥哥選了某個玩具,自己也想要選同樣的玩具,因為他覺得這樣比較酷。從爸媽的觀點出發,我們當然會覺得同樣的玩具買兩個不是特別好的選擇,但是如果你介入了孩子的決策,讓他們買了不同的玩具,未來只要有紛爭,孩子肯定是會算到你頭上的。
我們在以下的時候會介入:
- 如果這個行為是會有危險性的,有時候年紀大的孩子的行為對他們來說是安全的,可是對個子比較小的弟弟妹妹來說就有危險性,像是從一個平台跳下來,對年紀大的小孩輕而易舉,但是對年紀小的孩子來說是有可能會受傷的。
- 如果這個行為是帶惡意的,像是說:「爸爸最討厭了,都不讓我們看電視…」雖然孩子講的可能是氣話,但對年紀比較小的孩子來說,他們可能會信以為真。所以,若行為是有惡意的,不論是言語或是動作,我們也都會適時制止。
- 如果孩子很明顯不知道這個行為的意義,只是盲從的時候。像是孩子可能會覆誦電視廣告或是一些聽到的句子,有時候根本搞不懂在講啥,只是覺得好玩,就跟著說。這點和上一點不同之處在於,有時候孩子是真的不知道這個言語或行為有惡意,所以做出這樣的舉動,而剛好這樣的舉動又被其他孩子模仿。
撇開以上的情形,我必須說讓孩子間彼此模仿是很棒的一件事情,因為他們會因此開發自己的潛能,做一些自己可能沒有想過要做的事情。端午節的時候,弟弟就模仿哥哥一起畫龍舟;現在弟弟也會加入我們和哥哥一起玩的成語接龍或是文字接龍,這些都是很棒的模仿行為。

連一些本來可能有一點負面氣息的行為,都有可能因為模仿而有所轉變。像是弟弟模仿哥哥喜歡玩百貨公司的機台,遊戲有點暴力,我其實不太愛讓他們玩,不過比起盯著小螢幕,這算是相對傷害比較小的娛樂,而且要排隊玩,也不會一直在玩。有一天,我發現哥哥很厲害,會玩離線版的機台,他會請弟弟選要擺放的卡片,然後告訴弟弟現在的畫面會是甚麼樣子的,弟弟很投入,兩兄弟玩的不亦樂乎!
你知道孩子也在模仿你嗎?
孩子除了會模仿孩子之外,我們也是他們很愛模仿的對象,只是很多時候我們都不容易察覺孩子在模仿自己。這個通常都是要在我們從第三者的角度去檢視孩子行為的時候,才驚覺孩子實在跟自己的行為好像啊!
你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孩子講的出來的,他們才會模仿,像是有時候孩子會說:「為什麼爸爸都可以怎樣,我就不行…」這種是比較低層級的模仿,是有意識地模仿。更多時候,孩子對父母行為的模仿是意識下的,不知不覺的模仿!像是,你會發現有些孩子吃東西的時候會搶著挑大的,而不理會其他人,往往這就是因為他看到父母有這樣的舉動,所以會這麼做。
除了我們無心讓孩子模仿自己之外,更多時候,我們會有意無意引導孩子和我們有相同的行為與信念,這其實也是廣義的模仿。像是,你會跟孩子說,我們要準備環保餐具,因為這樣對地球是比較好的,久而久之,孩子也會養成同樣的習慣。
針對這種類型的模仿,我們到底該怎麼拿捏呢?這是值得爸爸媽媽好好想想的,我不建議你是盲目的告訴孩子甚麼是對的,即使這件事情你深信是對的。對年紀大一點的孩子,你可以跟孩子分析這件事情的好壞,然後告訴孩子你為什麼會有甚麼樣的判斷,那麼也可以問問孩子會怎麼想。對年紀小一點的孩子,你可以找一些繪本來和孩子做溝通,只是多數的繪本都會採在某一種觀點上,你要審慎選擇。
身教很重要,但不要讓孩子盲目模仿你
我常會告誡爸爸媽媽,身教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我認為做好的榜樣之虞,我們也可以鼓勵孩子去想想,爸爸媽媽的作法,他們是否認同,也鼓勵他們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與態度。
如果孩子可以學到你的優點很棒,但若孩子可以長出跟你不一樣的美好,我覺得是更讓人驕傲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