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正在面對一個前所未有的狀況,就是高齡人口增加,以及人的壽命持續延長。面對這樣的轉變,我們不可能再用過去的態度來看待老這件事情,事實上這樣的氛圍也已經發生了。我先分享幾個數據:
- 1900年,人類平均壽命是31歲,現在則是超過了70歲
- AARP的調查數據顯示,在美國每1美元的消費,其中有51%是由50歲以上的人所支出的。但是這個族群的總數大概只佔了總人口的40%,顯示他們的消費能力是比較好的
- 世界經濟論壇,預期2050年,當千禧要退休的時候,退休金的缺口會比現在多六倍,也就是大家沒有存足夠的退休金
雖然只有幾個數據,但說明了此時此刻的狀態,現在的人更長壽,很有消費實力,以及他們退休後的生活,會比以後的老人更優渥非常多。
第一個老人新意象:老不該和弱病死連結
如果我們對老的定義沒有修改,那麼我們一定要改掉把老和衰弱、生病、死亡連結在一起的負面印象。因為很多年過65的人,身體狀況還是非常健康的,甚至比一些年輕人還要健康。
第二個老人新意象:老人會花錢滿足自己的需求
過去我們認為老人捨不得花錢,但是這件事情正在轉變中,在美國已經發生了,在台灣可能還不是那麼的明顯,因為他們買的可能是不動產,而不是一般消費性產品。
第三個老人新意象:老人不會那麼快和社會脫節
因為壽命的延長以及健康狀況的改善,退休人士不必然就會和社會脫離關係,從日本等國的例子,都可以發現透過職務改造,能夠讓有意願工作的老人,可以持續貢獻社會。除了工作之外,志工服務或是其他形態的社會參與,也都是蓬勃發展中。
但是除了老人有了新的意象之外,整個社會也都會面對新的意象
第一個高齡社會新意象:勞動力下降
在多數高齡化國家,這個現象都是明顯的。雖然一些老人會繼續投入職場,但在人口過度高齡化的國家,這個缺口是難以填補的。在日本,一些全天營業的便利商店,一方面因為缺工,一方面因為營利,都改成夜間不營業,就是因為勞動力下降的影響。
第二個高齡社會新意象:社會福利支出增加
如果社會福利政策沒有做調整,那麼隨著高齡人口的增加,社會福利支出是會持續攀升的。假設一個福利又沒有排富,那麼簡單來說就是錦上添花,讓富有者擁有更多。
第三個高齡社會新意象:產業需要轉變
因為會花錢、有錢的是老人,產業勢必要作出調整,才能存活在市場上。但是,在消費習慣沒有養成的社會,產業長不出來,就會是很嚴重的問題。坦白說,台灣市場就有這樣的問題,有錢的人有錢不花,沒錢的人想花沒的花。
面對這些新意象,我們該做甚麼?
首要的任務,就是一定要轉變一切都以照護為主的思維。固然照護是重要的事情,而且需要被照護的人口持續在增加,但是在比例上,需要照護的老人不見得是增加的,特別是在戰後嬰兒潮世代剛步入65歲的這幾年,我們大概有黃金十年是需要照護比例會微幅下降的。
我們真的需要多花力氣在如何延續老人健康生活的可能性,以及建立健康的消費習慣。
這兩件事情都是非常重要的,很高興在第一件事情上面,已經有不少單位在投入了。至於建立健康的消費習慣這件事情,很遺憾的還沒有發生,現在所謂的銀髮商機,主要還是限縮在輔具、醫療支出、保健類食品。不過這個原因很多元,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惡性循環:沒有人願意支出,所以沒有好的產品,因為產品都不好,所以更沒有人願意花錢消費。
怎麼讓消費者以及業者都能夠跳脫高CP值的思維,會是我們解決這個困境的關鍵。從業者的角度,就應該開發耐用、有擴充性的產品,來吸引消費者購買。像是若可以把輔助走路的步行杖,在未來需要使用輪椅的時候,能夠轉換為部分的零件,就是有意思的想像。
從消費者的角度,要調整自己的短視近利,而是看長遠的效益。舉例來說,貪小便宜吃了不少的健康食品,結果反而導致自己生病,後來需要花更多的醫藥費。
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促進世代間的交流與溝通。坦白說,因為現階段世代間的差異性很大,除了本來就會有差異的價值觀之外,還包括了財富上的分配不均。若老年世代在有錢的同時,又握有權力,那麼就會讓年輕世代有很強烈的被剝奪感。雖然這不必然是因為年齡造成的,可是很容易被解讀為是年齡所造成的現象。
我們需要彼此有更多的尊重與包容,有更多的對話,才能逐步改善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