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我讓發展心理學的修課學生寫一份作業,談自己的人生規劃,不少同學反應說:「老師,這很難寫,我還不知道以後會怎樣,又不想結婚,那有甚麼好寫的?」老實說,這真的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因為我們從小的養成,並沒有太多機會自己做決定,或應該說做一些很跳出框架的決定,有些人甚至沒有權力決定自己想要念甚麼樣的高中、大學。
為什麼幫未來做規劃這麼難?
其實並不是幫未來做規劃特別難,而是幫陌生的事情做規劃很難。如果你已經去日本自助旅行很多次,你還要規劃明年的日本自助旅行,雖然同樣是未來的事件,你肯定不會覺得太有難度。除非,這次你的自助旅行有一些不同以往的規劃,例如到了一個大眾運輸比較不方便的城市。
在進入大學以前,我覺得跨年齡之間的交流是很少的,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對於未來的想像會是很模糊的,也會感到相當的不安。在進入大學之後,不論是學業上或是課外事務上,通常都會有學長、學姊會跟學弟妹交流,通常有了這些經驗傳承,他們也比較不會太茫然。雖然,很多時候我覺得學長學姊都教一些不好的東西給學弟妹,例如哪些老師的課不點名,或是會提早下課之類的…
我自己在大學階段,有兩件重要的事情,都受到社團學長姊很多的幫忙。第一件事情就是關於要不要轉學,在大一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不想繼續念生命科學系,有想要轉學。當時社團的學長姐就說,其實大學一下就過去了,可以等研究所的時候再轉換跑道就好了。後來,一方面是懶惰,一方面也是考慮了學長姐說的事情,就安分的把大學念完。
第二件事情是我剛開始在擔任社長的時候,不擅長叫別人做事情,因為不太會叫別人做事情,另外自己做事情有點高標準,很擔心別人沒辦法達到標準,所以乾脆自己做(自律者上身)。但很顯然一個社團是不能這樣運作的,運行接近半個學期後,我被學長姊教育了一番,後來有蠻大的好轉。整個社團的氣氛,更是在成功舉行一場大型活動後,有很大的轉變,對我來說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
但是,這類的經驗傳承,也就是跟自己差一兩歲的人來進行交流,他們能夠給予的刺激畢竟是有限度的,也很難幫助學生做長期的規劃。若你很幸運,可以有比自己大上十歲或更多的朋友,那麼你會是非常幸運的,因為他們對於你做長期的人生規劃會有更多實質的建議。
找到比自己有經驗的導師就足夠了嗎?
如果你找到的導師剛好是你希望自己能夠變成的樣子,而且這個導師很擅長分享,也很願意跟你分享,那我會覺得你掌握了八成的未來規劃。剩下的兩成就是一些時代變遷的轉變,以及一些不可預期的突發狀況了。
若可能的話,這個導師最好不要跟你有血緣關係,我認為一旦親情這件事情介入,很多事情都可能不會那麼客觀。畢竟,你可能會因為對這位導師的其他情愫,而影響了你是否會願意接受他給的建議。外人看到我,會覺得我繼承了父母的志業,也投入高等教育。但仔細去看,會發現其實我和父親或母親身為一個高等教育從業人員,本質上是非常不同的。家父是一位研究績優教授,每年發表的論文都可以結集成一本很厚的冊子;家母則是一位勤奮的講師,教學、改作業是她工作的大部分。所以,面對要不要升等這樣的議題,就有一些小小的家庭革命…
只是有點無奈,很多時候即使有一個很能夠給建議的導師,我們還是會有點猶豫,覺得我應該自己闖一闖,或許自己的未來會有所不同。面對這一點,我自己的經驗是,年輕的時候確實會比較不願意採納別人的建議,覺得自己可以試試看。年紀越大,似乎越來越不擅於冒險,會選擇打安全牌,這個時候有個願意給建議的導師就非常重要了。
找到未來才是關鍵
其實幫自己未來做規劃,最關鍵的問題是你要知道自己期待的未來是甚麼樣子的。如果你都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是甚麼樣子,那好的導師要怎麼幫助你呢?前幾天有學生說希望自己40歲的時候要賺到3500萬,然後自己一算就發現一年要賺200萬,覺得很拿達成。我就打趣的說,如果3500萬是個目標,那嫁入豪門或是投資是比較實際的做法,不太可能單純靠死薪水來達標。
3500萬的未來規劃乍看有點荒謬,但這比起沒有方向,是相對比較好的。你想過這件事情了嗎?在大學時期,我做過一次未來探索諮商,諮商師請我想一個三十幾歲的日子,我講的內容都是很放鬆的,後來才意識到,我很像應該講自己對未來日常生活的描繪,而不是度假的樣子。總之,那場諮商比較比較沒有指引的效果,哈….
如果幫自己的未來規劃太困難,那麼試試找一個role model,先從模仿他的樣貌開始吧!
標題圖片 by Arek Socha from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