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父母的你,是不是會常常告訴孩子你不可以吃這個,不可以玩那個呢?你有想過自己是基於甚麼樣的立場,來給孩子這些指令的嗎?我相信多數的爸爸媽媽都是基於愛孩子的立場來做決定,當一件事情你覺得對孩子是不好的,你就會禁止孩子去做;相對的,如果一件事情你覺得對孩子是好的,你就會願意讓孩子去嘗試。
當孩子還比較小的時候,大概不大會頂嘴,會照著爸爸媽媽的建議去做。但是,當孩子自主性越來越強,懂得道理越來越多的時候,爸爸媽媽這樣的做法,就會受到不少的挑戰。舉例來說,如果在學校老師跟孩子們說用免洗餐具不好,但是你帶孩子去外面用餐的時候,毫不思索得用起免洗餐具,孩子會提出質疑,那麼你會怎麼做呢?
- 直接跟孩子說,不要囉嗦,你如果不用就不要吃
- 跟孩子說偶爾用一次沒有關係的,為了增強說服力還舉例支持自己的論述
- 跟孩子說明用免洗餐具真的不好,不過現在沒有別的選擇只好用一下,下次會記得幫大家準備環保餐具
- 接受孩子的提議,想辦法解決這個困境
不論你會用哪個做法,你都要知道一件事情:孩子會模仿你的態度。如果你是很強勢地要求孩子要照你的指示去做事情,那麼他就會學起來要這樣做。如果你是比較仔細地帶孩子去討論到底該怎麼做,那麼孩子未來在做決定時候也會多方考慮。
對與錯可不是那麼簡單的
環保餐具的例子,是一個比較容易判斷對與錯的例子。但是更多的時候,生活中是很多沒有明顯對錯,至少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是沒有明顯對錯的狀況,那我們又該怎麼引導孩子來做判斷呢?
在告訴大家作法之前,我要先告訴你,要能夠做出的判斷,跟好幾個能力的發展都有關係:好惡區辨、換位思考、倫理道德、反思等。而從過去的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對於六歲以前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決策判斷很容易只從自己的角度來作出發,而且會很容易受到規範的影響。如果做一件事情,會讓他們受到懲罰,他們就不會去做這件事情;如果做一件事情會有好處,他們就會去做這樣的事情。
雖然六歲以前的孩子會很容易受到規範的影響,但我還是會鼓勵爸爸媽媽要想辦法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你可以引導他們去考慮不同的選項有甚麼樣的優缺點,另外若孩子做了選擇,也要讓他們自己承擔後果。要讓孩子承擔後果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果你都會心軟,那麼反而是縱容孩子了,比起直接規範他們更不好。
七歲以後的孩子,比較能夠換位思考,所以做決策的時候,也不會總是只從自己的角度來思考。只是很多時候,他們還是會陷入規範的困境,會因為規定是甚麼,而決定自己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
要等到孩子反思能力可以就事論事,以及道德倫理發展跳脫賞罰原則,他們才有可能不受規範的牽絆。只是,這件事情發展的差異性大,很多成年人也沒辦法不受規範的影響了,我們真的很難苛求孩子。爸爸媽媽能做的事情,是多引導孩子去想想,這個規定如果遇上一些特殊的情形該怎麼辦呢?
另外,我們也要讓孩子知道,很多事情並沒有所謂的對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為了做事情方便,所以會從某一個角度來定義事情的對錯。然而,一旦我們換了一個角度,事情的對錯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
總之,不要便宜行事,直接告訴孩子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我們該從小就引導他們去主動思考,自己判斷要做甚麼樣的決定,並且練習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你也該以身作則,多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思考過程,也可以讓他們猜猜自己為什麼會做了某些決定,以及自己會怎麼看待那些決定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