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要歸功於蘋果公司,使用者經驗,以人為中心的設計掀起一陣風潮。不過,我常常還是納悶,既然都說以人為中心去設計了,怎麼還會有那麼多不好的產品在市面上呢?
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甚麼?
雖然我沒有特別愛賈伯斯,但是我很喜歡引用他的一句話
People don’t know what they want until you show it to them
這個後面還有一句話,就是賈伯斯先生從來不仰賴市場研究的結果。我想蘋果公司的產品是很多人,至少是果粉認為很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產品,那你不會好奇,如果他們推出的產品不是人們以為他們想要的,那為什麼你會覺得這東西是為你打造的呢?是因為他們有超強的讀心術,比人更早知道自己會需要甚麼?還是他們有超強的遊說能力,讓你覺得現在推出的那個產品就是你最需要的那個?
身為一個用ipad, macbook air但不認為是果粉的人,我其實覺得是後者。相信不少人都會調侃把耳機孔移除的設計,或是用臉解鎖這樣的功能,要說這樣的設計有多麼的便利、以人為中心,我真的是非常存疑的。我必須遺憾的告訴大家,蘋果公司並不是唯一這樣做的,很多業者都推出過一些自己以為很不錯的產品或是服務,因為他們想要說服你,這是以你為中心來做設計的,而實際上這只是他們希望你買單的產品或是服務。
不過人真的不知道自己要甚麼嗎?我覺得並不是的,只是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實際使用之後,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不想要甚麼。我就拿保溫瓶為例子,以前我對保溫瓶其實沒有太多的要求,但是在買了兩次便宜的保溫瓶之後,我越來越確定自己需要的是怎麼樣的產品。
- 有一次保溫瓶容量太大了,放在背包側邊很容易掉出來
- 有一次保溫瓶一摔就壞了,所以我確定我需要強壯一點的設計
- 有一次買的保溫瓶卡榫設計的不夠好,所以瓶口很容易在上鎖的狀況也自己打開
基於這些失敗的經驗,我就很清楚知道自己需要的是甚麼樣的保溫瓶:容量適中、強壯然後若有上鎖功能,必須要很堅固。未來也可能因為經驗的累積,持續修正這個需求清單。
智慧推薦的美麗與哀愁
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有那麼多的時間、金錢去買經驗,我們該怎麼辦呢?
有不少人會仰賴論壇,來幫助自己做判斷。這樣的做法雖然可以幫助我們,但我覺得更好的做法應該是要導入人工智慧,像是Google Map在餐廳的評價部分,除了給你一個用戶的平均值之外,也會根據你的一些使用紀錄,給你一個好感度的預測。根據我個人的使用經驗,我覺得這個好感度預測還蠻準的,比起用戶平均值更有參考價值!

這種仰賴人工智慧推薦的做法,當然是不錯,但是也會讓我們很容易被侷限。當然這個前提是,你原本是一個願意多方嘗試的,而在有了這樣的智慧推薦之後,就不會做這樣的事情了。
我個人的態度依舊是比較樂觀的,就拿聽音樂這件事情來說,自從使用串流音樂以來,我從一開始只聽自己儲存的專輯,到現在都會讓系統自己推送歌曲給我。我覺得這樣的改變,讓我接觸到很多新的聲音,而且很多是我出奇喜歡的聲音。如果沒有人工智慧的推薦,我根本不會知道那些歌曲存在過,所以我還是比較樂觀的。
但是不可否認的,這樣的智慧推薦,一定會走入某種死胡同。講得更嚴重一點,人工智慧可以帶風向、甚至幫一個人洗腦。我不否認這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但我不覺得少了人工智慧,這些事情就不會發生。人都喜歡活在同溫層,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們很多時候都在彼此洗腦而不自知啊!非要到我們遇到不同意見的時候,我們才會驚覺,原來有人真的相信另外一種說法,而且這種人還不少。
該怎看待以人為本這回事?
我知道很多人都在探索使用者需求的領域努力,不過我覺得我們真的不能把自己局限在了解當下的使用者為目標。必須透過更大量的數據,去探索使用者的實際使用經驗,並且透過結合社會氛圍、時代變動來幫使用者打造一個他們可能喜歡的未來。這其實也沒有想像中的難,聰明的公司可以從過去的資料‧綜合這些社會脈動的訊息,去建立一些預測的模型,並且拿現在的資料去做驗證。
我也要建議使用者,不要太容易陷入痛點解決的陷阱中,因為很多時候這些痛點並不存在,或是可能痛點反應的是更底層的需求,然而單單解決痛點,是沒有辦法滿足底層需求的。我上課都會拿這個隨身攜帶的奶嘴消毒器做為例子,我說表面上看起來這個東西解決了隨時都可以消毒奶嘴的需求,但是產品本身並不能讓使用者安心消毒奶嘴,因為你不會隨時更換所有的耗材,那就會有消毒不完全的疑慮。另外,這個東西並不像廣告所說的,消毒後馬上就可以使用,必須要等15分鐘。所以,真正的需求並沒有被滿足!
你要想想,到底這個所謂以人為中心的訴求,是不是真的把你的底層需求放在中心。如果並不是這樣的,那請不要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