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育兒

遊戲可以取代教學嗎?

我們真的可以從遊戲中學習到知識嗎?絕對可以的,只是我們對於這樣的模式比較陌生,因此會有些擔心。其實不論是用遊戲或是用傳統的學習方式,只要做了好的規劃,都能讓孩子好好學習的。遊戲不能說是萬能,但有一些優勢,對小小孩來說,是非常值得使用的方式

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想想教學的目的是甚麼,是要學會某項先前不知道的知識,還是要考試得到好的分數?我想大家心裏會選擇前者,但讀越多書,就很難抗拒後者的誘惑。我想每個成年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多少都有過背多分的經驗,不論是老師教你這樣做,或是你自己衍生出來的生存法則。

不過,不論你認為教學的目的是甚麼,遊戲基本上都有潛力可以取代教學。例如要學習打網球,現在好的體感遊戲設施,基本上非常的擬真,若結合虛擬實境,幾乎是可以是模擬真實打網球的情境。不僅是運動技巧的學習,學科知識的學習,也是可以透過遊戲來實現的,特別是有標準化答案的學科學習,像是認識字詞或是數學運算等等的。

玩中學的好處

最直接的好處就是能夠提升學習動機,特別是對於有上學經驗的孩子來說,玩和學習對她們來說有很大的差異,他們對玩的接受度遠遠超過學習。在家中,如果我要和老大練習寫字,他馬上就是一張臭臉,但是如果換成用寫字來闖關的遊戲,馬上笑容就掛在臉上了。另外,孩子們在玩的時候,也能夠比較投入,比較享受這樣的過程。一個投入的經驗,就有比較高的機率能夠形成長久的記憶,就像很多人可能早就忘了老師教過甚麼樣的內容,但是對於老師講過的笑話倒是印象非常深刻,這就是因為聽笑話的過程你是比較投入的,自然能夠有比較深刻的記憶。

在靈長類的動物上,科學家們發現,玩半個小時,就會大幅度改變大腦新皮層中三分之一基因的表現,也就是說玩對於大腦有很明顯的影響。在人類的研究,也發現了「玩」會刺激大腦額葉的發育,而額葉就是掌管一個人所有大小事處理最重要的區域。更有研究就發現,三年級小朋友的社交能力是最能夠預測國中二年級學業表現的指標,而社交能力就是通過玩的過程去培養的。另外,也有跨國的研究發現,下課休息時間越長的國家,孩子們整體的學業成就是越好的。真的非常多的證據,都告訴我們,玩真的不是浪費時間的一個活動,認真玩的孩子,大腦發育也會是比較好的。

你該留意的坑

雖然玩中學感覺好處很多,但是你要慎選遊戲,否則玩的元素太強勢,知識點反而被忽略了。現在不少的遊戲式教材,都是把遊戲當作一個大的框架,知識當作遊戲勝負的關鍵點,利用遊戲的勝負來強化學習。這樣的做法看起來沒甚麼問題,但是若學習者可以一直反覆輸入答案,而沒有任何的懲罰,那麼學習者就會隨機嘗試每個答案,反正都會過關。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習基本上就不太會發生,因為學習者根本沒有思考,只是想盡辦法去試試看,哪個答案才是對的。

另外,遊戲式教學,很容易會把知識破碎化,導致要把知識融會貫通時的障礙。這其實有點兩難,因為複雜的知識,本來就很難一次學會的,是需要透過一點一點的累積才能學會的。所以,遊戲一定要有環節是用來把這些拆開的知識點結合在一起的,否則學習者只是學會了很多破碎化的知識,而不知道該怎麼用。這樣的問題,其實也不是遊戲式教學才有的,像是我家的老大,在面對國語考試的時候,一個單元、一個單元考,他沒有問題,但是綜合在一起,他就不行了,這也就是因為知識點並沒有被串起來。

該怎麼做,才能有最好的成效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也要先問自己,所謂最好的成效是甚麼。在這個訊息爆炸以及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年代,孩子需要學習的事物,真的和我們所需要的不大一樣。我們必須要思考,到底哪些是重要的、核心的能力,而不是用自己過去的學習經驗來要求孩子。

在此時此刻,我認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問題解決的能力,包括定義問題,並且找出在某個情境下最優的解決方案。而針對這個能力,我們真的可以使用遊戲的方式來進行,只要有好的規劃與安排,我們可以在孩子定義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安插很多知識點在其中。

所以,遊戲是不是可以取代教學,真的是個假議題,真正的議題是我們到底要孩子學會甚麼,以及我們該怎麼規劃教材。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