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兩個朋友住在宜蘭冬山慈心華德福的校區,幾年前去過校區,也從朋友的介紹中,認識了這所很不一樣的學校。知道得越多,就越清楚孩子的教育不該只是一個家庭的責任,而是社會的責任,因為孩子畢竟是要回歸社會的。如果我們對孩子的教養,一直只關注他個人的成就表現,那麼即使孩子真的有很好的個人成就,若他沒有辦法回饋社會,那麼也不能算是一個真正有成就的人。
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烈的感受呢?因為從朋友的口中,看到了華德福的家長以及孩子們關係是非常緊密的,生活中所有需要的事物,基本上都可以找到有一個家庭是跟這件事情相關的。不論是優雅的做陶

或是書店、咖啡館等等,都可以找到熟悉的面孔,更別說很多人是自己務農或是通過手作來維持自己的生活。雖然這些難免有金錢上的交流,但是金錢以外的交流是更為頻繁的,彼此的互助互信,更是都市人非常羨慕的。想到前天晚上要去聽演唱會,家中都沒有親戚可以幫忙顧孩子,要不是有太太的好朋友大力相挺,演唱會的票就浪費了;我想這樣的事情,在這個環境中不太可能會發生,因為總是可以輕鬆找到能夠幫助你的人。
用眾人的力量一起養育孩子
養育孩子真的是需要一個村子的力量而這個裡面也是新竹一群媽媽創辦「小村子」的初衷。她們是一群要帶孩子的媽媽,因為老公多數在工時長的科技業上班,若只靠自己帶孩子,實在不容易。所以,她們就聚在一起,彼此互助來養育孩子,不僅媽媽們有伴,孩子們也有伴,是很不錯的作法。
一起養育孩子,這樣的概念還挺好的,除了降低自己的養育負擔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價值觀。這些經驗對孩子來說是最大的寶藏,因為他們透過比較觀察,可以更認識自己,同時也能截長補短,更重要的是學習怎麼和別人合作。
學習合作,比起學習怎麼成就自己更加困難,但也更重要。所以,為什麼西方社會常鼓勵孩子要參與團體運動,主要的原因不在於活動身體,而是在於要讓孩子練習與人相處。在華人的社會中,我們太少教孩子怎麼和人一起合作,因為我們認為成就在於個人,而不是在於群體。這樣的觀念,真的需要好好調整,因為未來的社會需要跨專業的人一起合作,才能面對嚴峻的挑戰。
養育孩子是需要交流的
如果你沒有機會那麼深刻的去和一群人建立信任關係,並且一起養育孩子,我還是要鼓勵你,多和其他人交流養育方面的事情。每個人的養育方式都不同,每個孩子也都不一樣,很多時候我們的教育方式都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自己也很容易以為某些方式對孩子就一定是好的,有些就一定是不好的。
雖然孩子身上有著你的基因,理論上應該和你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似的,不少爸爸媽媽也確實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但是,你終究不是孩子,大環境也是不一樣的,所以你真的不能用自己以為好的方式來對待孩子。
所以,我鼓勵大家要多和其他的爸爸媽媽交流,最好是大人、孩子一起交流,不僅對大人來說是有幫助的,對孩子來說也是非常有幫助的。你可以和其他爸爸媽媽討論自己育兒上的難題,聽聽他們是用什麼方式來面對類似的難題,他們也可能跟你分享他們又聽過哪些不同的作法。不過,如果你最好找自己的同溫層,因為你們比較能夠理解彼此的困擾,即使這樣的做法會讓你們限於某種困境,比較難從另外的視角來看待事情。
這樣的交流,我覺得對孩子的幫助是更大的,孩子比較小的時候,大概不太會用口語的方式來討論自己的爸爸媽媽怎麼對待自己的,但是他們會用觀察的,看到別人的爸爸媽媽是怎麼對待孩子的。除了孩子會看到之外,做爸爸媽媽的我們,也可以機會教育,跟孩子討論為什麼誰的爸爸媽媽要這樣做,或是看到別的小朋友的行為,他們又有哪些想法。
每個家庭的環境都不同,都有各自需要面對的難題,千萬不要悶在家裡找解答,要多跟別人交流。如果問題比較私密,也要找到可信賴的對象來協助你,畢竟家是很重要的,你若讓孩子對家建立依賴感,那麼未來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還知道可以在哪邊取暖。
願各位都能享受孩子長大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