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更好的自己

為什麼多數的故事要勸人為善?

這想法有點黑暗,但是大家難道都沒想當個壞人嗎?為什麼當壞人就要被社會否定呢?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就是很多的故事、戲劇、電影,雖然過程中壞人都幾度占盡所有好處,但是最後還是邪不勝正,都是好人終究是贏家。就算好人不是贏家,也會讓壞人沒有好的下場。

壞人真的不會贏嗎?

我們似乎很難接受壞人能夠平安無事的度過一生,所以會想盡各種方法來詮釋這個人其實人生並沒有過的很好,要不就是說甚麼遺臭萬年,拖累家族之類的。但,我們可以清醒一點嗎?難道就沒有人一生幹盡壞事情,最後還是有擁簇自己的那一群粉絲,而且人家日子過得可好了。

或許,我們要退一步想想,究竟所謂的壞,到底是甚麼?如果一個人為了自己和親近家族朋友的利益著想,難道這真的是壞嗎?難道一個人沒有為了社會大我的利益著想,就是壞嗎?若從演化的觀點來看,一個人若能占盡社會地便宜,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他至少短期是比較有演化競爭力的,直到所有的人都變成這樣的人。不過,若那一天真的發生了,他終究還是贏家,因為他的基因被流傳下來了!

另外,就算壞人有不好的下場,從機率的觀點出發,這也不令人意外。我之前也說過了,當一個人表現很好的時候,他下一次退步的機會,本來就是比較高的,跟他的能力好壞,並沒有必然的關係,而是這些事情本來就伴隨著機率而產生。那麼,我們真的可以因為他們有不好的下場,就拿來訓示大家千萬不可以做壞事嗎?

如果壞人其實是會贏的,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勸人做善事?

可以從陰謀論的角度出發,就是這個祕密如果被太多人擁抱,那麼壞人的日子就不好過了。所以,以前的知識分子覺得包裝一些說法,遊說大家要做善事,不要做壞事。

也可能因為做壞事的成本比較低、好處多,投入的門檻低,人們自然比較會願意去做壞事。為了要讓人們願意做門檻高的好事,就要幫做好事這件事情做包裝,讓人們會願意多花一點成本,來得到幾乎一樣或甚至差一點點的感受。 

或是,輸贏不應該看個人的層面,而是要從整個社會文化的角度來作思考呢?壞人多的群體,相較於好人多的群體,發展會比較差。所以,即使你在壞人群當中是佼佼者,在其他群體中,恐怕連個邊也沾不上。我不想潑大家冷水,但真的是如此嗎?如果這個群體壞人多,難道他們不會想盡方法去荼毒別的群體,讓自己的群體可以更加壯大嗎?雖然很多電影、電視劇都會告訴我們,這些結盟的壞人,後來都可能因為勾心鬥角,導致關係決裂,最後下場都很差。但是,如果結盟的壞人能夠有志一同,彼此稍微容忍,那還真的是非常具有競爭力的。

你該相信甚麼?

我沒有好的答案,但我認為任何事情,只要你做之前想清楚自己能夠面對後續所引發的後果,那麼就是可以被接受的。我不是一個以德報怨的人,你要對我狠,我若覺得需要對你狠,我是不會客氣的。當然,隨著年紀的增長,人難免有些轉變,我現在的發狠大概就是跟你斷絕聯繫,不再跟你有甚麼瓜葛,不會真的去害你之類的。

我知道有蠻多人,就是太善良,所以即使被欺負了,也不敢反擊。如果你是這樣的人,我真的要奉勸你,多為自己著想。千萬不要以為邪不勝正,因為你的不反擊,都是讓這些人更有理由對你不好。你可以不要害人,但是你不能讓別人覺得你被害了一點感覺都沒有。

在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個我家孩子每次讀都會哭的繪本,這是日本繪本家宮西達也創作的「我是霸王龍」。故事講一個翼龍寶寶,從小被爸媽教育說霸王龍是壞人,要小心霸王龍。有一次,霸王龍準備來吃牠的時候,不小心跌下山受傷了,翼龍覺得牠很可憐,細心照料牠,直到有一天牠發現霸王龍逐漸好轉了,就選擇默默地離開,因為牠怕霸王龍會吃掉牠。但是,霸王龍其實從一開始就知道是翼龍寶寶來照顧牠,只是牠沒有選擇想要吃掉牠。牠最後其實是想要感謝翼龍寶寶的照顧,想不到卻沒有被領情。

孩子們覺得故事殘酷,但我覺得這可能更貼近人生,誰善?誰惡?哪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既然如此,我們真的不該訓示人們一定要助人為善,甚至盲目地做善事。我不反對大家做善事,只要我認為我們不該期待善有善報,是發自內心自願想要做善事才去做。

一些暗黑思想與大家共勉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