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最近有一齣大陸劇「都挺好」很熱門,日前剛剛播畢,但相關的討論還是非常熱烈的。我看了三分之一,覺得這齣劇的劇本真是寫進了心坎裡,劇的主題是談華人家庭的關係,往上看,談到了成年子女與年邁父母間的互動,往下看,談到了父母的教養對孩子的影響,這次就讓我先從父母的教養對孩子的影響來做點文章吧!
劇中的家庭,有一個媽媽很強勢、父親略具有逃避性格,大兒子因為是老大,又會唸書,很受到家裡的重視。二兒子雖然沒有哥哥那麼能幹,但是因為嘴巴甜,很會察言觀色,所以很得媽媽疼。老么是個女兒,各方面表現也不錯,但因為家裡重男輕女,從小就不得疼。
接下來,就搭著這個劇,帶大家想幾件事情:
性別真的那麼重要嗎?
重男輕女,在我們社會文化中是一直存在的,即使到了現在,大家嘴巴上說男女一樣好,但骨子裡還是有一些對女性的偏見。當然在這個劇裡面,父母究竟是因為老么是女孩,還是因為她的出生序,或是因為她的性格,因此對她有格外差的待遇,是不得而知的。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女孩在看這件事情的時候,是很難把自己性別的要素抽離的。
在很多文化中,對於性別都有特別的潛規則,社會文化越落後的狀況,這樣的情形越是嚴重。孩子也就從小接觸了這樣的訊息,認為男孩就該怎麼樣,女孩就該怎麼樣。從生理上的差異性來看,男孩和女孩確實是不同的,但是在青春期之前,這些不同並沒有那麼天差地遠,所以理論上男孩、女孩應該沒有那麼大的差異。
只是,多數的孩子,在大班或是更早就會有明顯的性別意識,會覺得這個玩具是女生玩的,或是我只會跟男生玩等等的想法。這些,很明顯都是後天學習來的。我舉一個實際的例子,在我們家老大兩三歲的時候,我們買了一盒粉紅色的樂高積木,他本來玩得好好得,直到有一次奶奶說:「你怎麼玩女生的樂高?」之後,他有一段時間,就不太願意去玩這個樂高,因為他覺得那是女生玩的。這只是一個很小的例子,在生活中不論是有意、無意,我們的一些行為舉止,都在形塑著孩子對於自己性別的認同。
如果你的孩子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是吻合的,那還比較簡單,當這兩者是衝突的,那麼孩子會相當的痛苦,而且也會不知道該怎麼做。在社會文化還不成熟的情境,孩子的日子是相當辛苦的,因為他們會不知道自己該聽自己心理的聲音,還是照著別人的期待來展現自己。其實,生理性別這件事情,沒有那麼了不起,比較有問題的是社會對於生理性別的人所擁有的期待,這些期待往往是刻板的、缺乏彈性的,也才會造成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衝突的孩子,日子會那麼難過。
身為父母,我們該讓孩子知道,除了少數的事情,像是生孩子,有生理性別的特定性。性別真的不該決定你能不能夠做某些事情,或是被用不同方式來對待。如果有人因為你的性別,而對你有不同的態度,那麼這是那個人的問題,而不是你的問題。只是,當一個社會還不能用這樣成熟的態度來看待這樣的事情時,你真的要當孩子最好的靠山!
不能偏心嗎?
說道偏心,我必須坦承的說,哪有人不偏心,人肯定是偏心的,只是程度上的差異。針對這件事情,我們能做的,是要讓孩子清楚知道,父母都是愛你們的,希望能夠給予你們最適合的事物。因為每個孩子的需求不一樣,所以你們會用不同的方式來對待他們,而這些不一樣,絕對不是因為你們偏心,所以才會這樣。
在我們家,孩子差了四歲,肯定是不能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老大常常會覺得很悶,為什麼我們對弟弟比較寬容。我都會告訴老大,那是因為弟弟年紀比較小,還比較不懂事。同時,我們也會讓哥哥有一些特權,是因為他比較大,所以才擁有的特權。若你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和孩子互動,孩子就不會覺得你總是對誰比較好。
我會建議你和每個孩子,保有不同的偏心,你也可以讓孩子選擇,在甚麼狀況下,爸爸要先聽誰的建議。這種刻意的偏心,對孩子來說是好的訓練,他們可以知道在怎麼面對沒有受寵的心情,受寵的時候,也可以練習要展現甚麼樣的態度,才不會讓失寵的人感到不舒服。畢竟,孩子未來出了社會,肯定會遇到喜歡他以及不喜歡他的人,他們要學習怎麼聰明面對別人對自己的好惡。在家中,就是練習這件事情最好的場域,因為傷害是比較小的,而且你說爸爸媽媽能多偏坦一個人呢?除非你是像劇中的父母那樣,就真的是太糟糕了,偏袒的這麼嚴重,還大言不慚,唉…
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偏心,孩子還是抱怨,那麼請你一定要認真看待孩子的抱怨,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以及思考要怎麼降低孩子受傷的程度。感受這件事情是非常主觀的,所以千萬不要因為你覺得自己沒有偏心,就認為孩子的感受是錯的,不應該被處理的。
養兒育女該求回報嗎?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而且是會隨著時代變遷而有不同的社會共識。我會比較從這樣的角度來思考:是我們選擇了孩子,而不是孩子選擇了我們。所以,你本來就該對孩子好,而這個好必須是你自願、不求回報的。若你可以用這樣的心態來養育孩子,那麼不僅你不會對孩子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期待,孩子也會感到比較輕鬆。
在重視孝道的儒家文化,對養兒育女並不是這樣的態度,也有很多的爸爸媽媽,打自心底就是期待兒女要反哺。他們會願意為你付出很多,因為他們期待你以後也要這麼做。但是,你有問過子女真的需要你這樣的付出嗎?如果你付出的是子女不需要的,那麼你認為子女以後會覺得自己需要好好對你嗎?很多家庭失和,都是因為一方給了另一方不想要的,但又期待得到自己想要的回報。
更好的親子關係應該是接近朋友的,當你真心付出的時候,對方多數的時候也會真心付出。親子關係或許不全然是自願的,但你若願意放下自己的身段,忘了自己的身分,真心和孩子交流,那麼回報可能是更豐碩的。
最後提一點,身教身教身教真的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