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更好的自己

一個人該有幾種形象?

最近一些網紅紛紛做了一些形象上的改變,也引起不少討論。形象究竟是什麼,你我這樣的凡夫俗子就不需要煩惱形象的事情嗎?

廣告商一般在選擇產品代言人的時候,會思考哪些明星的形象,是符合他們產品的。有些藝人是因為名氣夠大,所以甚麼產品都會代言;有些則是因為有特定的某些形象,所以會被一些業者看上。

人人都只能有一個形象嗎?

能夠成為明星的人很有限,即使在這個人人都可以嘗試當網紅的年代,真正能紅,而且可以紅上一陣子的,恐怕也是少數。如果不是明星,你還需要在意自己的形象嗎?這當然要看我們是怎麼定義形象,如果我們針對形象的定義是,泛指這個人給別人的觀感,那麼即使不是明星,有好的形象也是重要的,不然你會很孤立無援,甚至處處受到阻礙。

那,如果我們把形象限縮在描述特定的風格,不一定有甚麼好壞區分的風格上,例如:文青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每個人是否有需要有這樣的形象呢?又,每個人只能有一個形象嗎?

老實說,這是我自己的問題,因為之前在台灣比較多的形象是跟老年人相關的,但是在大陸則是比較多的形象是跟小朋友相關的。之前因為沒有甚麼重疊的機會,所以這件事情就不是太大的困擾。況且,我自己心目中對於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個作科普喜歡把心理學應用在生活中的心理學家。

現在,在台灣也要推出育兒相關的書籍,也就是說要在台灣也要突出育兒的形象。多個形象這件事情,就變成一個不能不處理的事情了。老實說,我覺得每個人本來就可以同時有很多不同的形象,就算你不認為自己有所謂的形象,你也是有不同的身分。即使在同樣的場所,面對不同的人,你的身分就是不一樣的。多數的人,針對自己的不同身分,也都會有不同的行為展現。

不過,社會氛圍有點詭譎,我們比較能夠接受一個人用同樣的身分,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形象展現。就像我們可以接受一個明星,在參加不同規模頒獎活動的時候,有不同程度的打扮。但是,我們比較沒有辦法接受一個人因為身分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形象展現。就像我們會認為在螢幕前形象很好的男明星,在家裡就應該是個好老公、好爸爸,如果他不是這樣的,大家就會感到有點詫異。

到底甚麼時候外在因素會扮演比較重要的角色,甚麼時候內在因素也會扮演比較重要的角色,這實在說不準。而且形象之間的差異如果太大了,也確實比較容易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有可能會讓人覺得你很假。

為什麼我們不喜歡人有多個形象?

簡單來說,我覺得那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很懶惰,大腦希望只用一個最簡單的方式來保存對一個人的印象,如果要用超過一個印象來保存一個人,就會增加很多的負擔,特別是當這兩個印象又是天差地遠的時候。不過,這只是我大膽的陰謀論,到底是不是如此,可能還要進一步去檢驗呢!

就好像,如果你要訓練機器區分蔬菜和水果,遇上蘋果、花椰菜這類型很典型的類別項目,分類起來是很容易的。但是,若遇上番茄,這種模稜兩可的東西,要能夠成功分類就需要做比較細緻的設定,也需要花稍微長一點的時間來完成分類。

如果你一定要有兩個形象,該怎麼辦?

關於這個問題,我只能說應該盡可能找到這兩個形象的共同點,然後主打那個共同點。只是,如果別人對你其中一個印象,有太根深蒂固的認同時,要扭轉人們的想法,恐怕就不是那麼容易的。

就像在台灣的網紅理科太太,現在越來越像娛樂圈靠攏,就引起了一些網民的酸言酸語。我自己覺得只要沒有做甚麼壞事情,那又怎麼樣呢?又沒有人規定她只能講科普?所以,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因為她的形象轉變而追殺她。

當然,我沒有要幫自己自清,因為這件事情其實還沒有一個答案。另外,我也該慶幸,自己應該還沒有讓人有那麼根深蒂固的形象連結。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