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因緣際會看到美國最大的老人退休組織 AARP居然自己自己製播了一個影集「跟我的奶奶約會」(Date my Grandma)。節目是讓孫子孫女從申請名單中先篩選出三個可能的對象,然後先和這些可能的對象面談,再讓奶奶和這些對象互動。雖然還不知道會有怎麼樣的發展,但這個做法實在太有趣了。
在傳統的華人社會,要做這樣的事情,大概會有不少的阻力。因為女性嫁為人妻,就等於進入了另一個家庭,成為那個家庭的一份子。怎麼可以因為丈夫離開了,就再找新的對象呢?我爸爸生前因為聽聞有朋友的太太,帶著心儀的對象到墳前去看他的朋友,他覺得太怪了,還開玩笑的跟我媽說,如果他死後,要交往新的對象,不用帶去墳前給他看。
不過,時代真的是在轉變,很多國家的高齡離婚率都在攀升,連在日本也有不少婦女在丈夫身後,選擇離婚告別夫家,也就不需要盡相關的義務。伴侶往往是一個人有最多互動的對象,不論是因為什麼緣故要和這個對象道別,對一個人的影響都是很大的。光從這樣的觀點,我們就該支持單身的老年人去找新的對象,只是這個對象到底該是一個怎麼樣的對象呢?
可以只是朋友嗎?
到底可不可以只當朋友,這和社會文化的潛規則有很大的關係,如果一個社會是非常看重婚姻關係的,而且對於男女之間的互動是比較保守的,那麼恐怕你就不能只和別人當朋友。但是,在這樣的社會文化下,對於你要重新建立一段婚姻關係也是相對保守的。所以,簡單來說,在這樣的社會文化下,基本上最好不要有好的異性朋友(假設在異性戀的情境下)。
在美國,有一個熟齡交友網站叫Stitch,他們的宣傳語是每個人都需要一個伴 (Everyone needs company) ,而這樣的訴求很顯然在那樣的文化下是被擁抱的,所以他們不認為你只能結交要開展浪漫關係的朋友,而是只要你吃飯、看電影想要找個伴,就歡迎你到這裡來交朋友。
相對的,用谷哥輸入「熟齡交友平台」,你看到的前兩個都是廣告,都是主打要有浪漫關係的交友平台。這沒有甚麼對或錯,只是展現了不同社會文化下,不同的約定俗成罷了。
如果大家都可以接受只是朋友的關係,那麼其實相當的不錯,只是人都很愛八卦,當看到有兩個人有親密的舉動時,難免都會閒言閒語。我也聽過在一些老年機構,比較社交活躍的女性,常會被其他女性八卦,說甚麼她們是交際花之類的,傳的很難聽。所以,或許一開始也不要是一對一的互動,而是一群人一起互動,最好男女比例不要差太多,那麼就比較有機會單純交朋友。當然,之後如果要發展親密關係,也沒有甚麼不可以的。
該怎麼辦?
女性的平均壽命會比男性長,平均來說是多六歲,也有一些國家多了十一歲。ㄌ如果女性認為還是要有一個男性一起生活,不論是否有婚姻關係,那麼在比較保守的社會,這件事情就會有點困擾。還好男性普遍比較早死,否則男性的問題是更大,因為男性較女性來說更不擅長社交,特別是退休之後,不少比例的男性都是宅在家,不願意去外面社交。
我們可以做幾件事情:
- 鼓勵各個年齡層的人多交朋友,趁年輕的時候多結交一些朋友,最好是越多不同背景的朋友越好
- 規劃會吸引男性的活動,鼓勵他們走出來
- 營造一個社會共識,強調每個年齡的人都有追逐愛的權利,這不應該因為你老了,就不能去愛一個人
多交朋友是很好的,如果到老年的時候真的想找個老伴,那麼真的要多花一點時間溝通,畢竟沒有那麼多時間可磨合,而且彼此會遇到的挑戰和年輕伴侶的挑戰也是不同的(例如挑戰不是養兒育女兒是彼此的照護負擔等),如果你們彼此都有過婚姻關係,那麼牽扯的層面可是更加複雜的。
我個人是樂觀其成,不管是怎麼樣的關係,老年人多交好的朋友,都是值得被祝福的。希望大家也都可以用這樣的態度來支持家中的長輩。